33
四川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四川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示范推广情况 示范推广情况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00 00 七年八月十日 七年八月十日

0804 Sichuan PDA SRI Report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四川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四川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示范推广情况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二二 0000七年八月十日七年八月十日

1 、技术操作要点2、示范推广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3、推广应用前景

2001 年,引进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2002—2005 年,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结合四川盆地“高湿度、低光照、小温差”的气候特点,对引进技术中的移栽苗龄、栽插方式、水分管理、施肥、除草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合四川稻作生态区及类似生态区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2005 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同年被列为四川省水稻重点推广技术。

1 .1 1 .1 技术特点技术特点

嫩秧早栽—有利于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

稀植壮株—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

湿润强根—有利于强大根系的建成

控苗壮秆—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并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实现壮秆大穗

足肥高产—满足超高产的营养要求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源基本

有保证的冬闲田及油 - 稻、菜 - 稻和部分

麦 - 稻两季田

1.2 技术要点

在 S RI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有明显的差异。超高产强化栽培适宜选择的品种应是分蘖力较强、穗型偏大、抗倒伏能力较强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

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

培育适龄壮秧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塑料软盘)旱育秧或湿润保

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定播种量并精

细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

本田耕整本田耕整

免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平田、施底

肥,等水自然落干 2 - 3 天后栽秧

翻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翻耕、耙细

整平后施底肥,再耙一次后保留浅水栽秧

;按一定规格( 1 .5 米左右)开厢抱沟垄

适时嫩秧早栽适时嫩秧早栽 冬水田或冬闲田:移栽 2 .5 - 4 叶龄的秧苗 两季田:移栽 4 - 5 叶龄秧苗,前作收获后稻田可实行免耕或翻耕

合理稀植合理稀植

肥力或施肥水平较低的稻田:移栽规格25 - 30 × 25 - 30c m c m

肥力或施肥水平中等的稻田:移栽规格30 × 30c m c m 左右

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移栽规格35 - 50 × 35 - 50c m c m

改革移栽方式改革移栽方式 三角形种植(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以

30 × 30 - 50 × 50c m c m c m c m 的移栽密度、单穴 3 苗呈三角形栽培(苗距 6 - 1 2 c m ),做到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

正方形种植:行、窝距相等呈正方形栽培

,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单株

生长

规范化栽插

配方平衡施肥配方平衡施肥 施肥种类:以有机肥+化肥或施用有机复合肥的效果

最佳,有机肥比例占总施肥量的 30% 左右 施肥量: 根据产量指标和土壤肥力水平,施纯

10 - 1 5 /N Kg 亩,氮、磷、钾配比 2 : 1 : 2

施肥方式:“减前增后,增加穗、粒肥用量”,底、蘖

、穗肥比例 5 : 3 : 2 ,做到:“前期轰得快(分蘖

早生快发,及早够苗) ,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

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 ,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

促进灌浆) ”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按亩施纯氮 5 - 7kg 、五氧化二磷 5kg ,氧化钾10kg ,优质农家粪 800 - 1000kg

分蘖肥:在移栽后 5 - 25 天内分 2 - 3 次追施 穗肥:在晒田复水后(穗分化Ⅱ 期)施用 粒肥:抽穗后 5 - 10 天亩施尿素 2 - 3kg

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 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 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节水高产技术节水高产技术 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浅水( 2 c m 左

右)灌溉促大穗

无水层栽秧,浅水返青

前期(分蘖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分蘖;够苗晒田(全田总苗数达每亩 15 - 18万)

后期(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除草除草 中耕除草:在分蘖期,人工除草 2 - 3 次

化学除草: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发生减轻。采用以高频灯诱杀、 BT杀虫剂及其他生物农药

或国家标准允许的低毒、低残留、安

全、高效农药为主的稻田病虫害综合

防治技术

1.3强化栽培与我省其它技术的有机结合

与旱地育秧技术结合,更易实现早播和壮苗早栽

与免耕栽培结合既减轻了劳动强与免耕栽培结合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度,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与半旱式栽培结合可有效保证湿润灌溉和与半旱式栽培结合可有效保证湿润灌溉和晒田的顺利进行,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促晒田的顺利进行,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促进根系生长进根系生长

中稻强化栽培结合蓄留再生稻,中稻强化栽培结合蓄留再生稻,可以实现中稻再生稻双高产可以实现中稻再生稻双高产

强化栽培与杂糯间栽技术结合,在不影响杂交稻强化栽培与杂糯间栽技术结合,在不影响杂交稻产量的同时,每亩增产糯稻产量的同时,每亩增产糯稻 3535~~ 5050公斤(公斤( 0.50.5~~ 0.750.75吨吨 //公顷),同时还可有效控制糯稻稻瘟公顷),同时还可有效控制糯稻稻瘟

病和防止倒伏病和防止倒伏

22 、、示范推广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示范推广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益

2 .1 2 .1 增产效果突出增产效果突出

2004 年: 2004 年,全省 15 个市的 26 个县开始示范,面积

16799.9 亩( 1120 公顷); 平均亩产 607 公斤( 9.11

吨 / 公顷),比常规栽培增产 75 公斤( 1.13 吨 / 公顷)

,增 14% 。 东坡示范片 200 亩平均亩产 747.78kg ,丘

陵老旱区简阳示范片 400 亩平均亩产 657.7kg ,分别比当

地常规栽培增产 180 、 160 kg ;中江通济镇和辑庆镇示

范 210 亩,平均 736 公斤,其中 1.56 亩经专家验收达到

818 公斤;在川东南再生稻区的泸县示范片,经同行专家

现场验收,头季稻亩产 736.9 公斤,再生稻亩产 220.5 公

斤,两季合计亩产 957.4 公斤,创造了川东南“中稻 + 再

生稻”超高产新记录。

2005 年 :

示范面积迅速扩大到 15个市的 58 个县,面积达到 10.94 万亩( 7.29 千公顷);平均亩产达629 公斤( 9.44 吨 / 公顷),比常规栽培增产 96 公斤( 1.44 吨 / 公顷),增 18% 。

2006 年:

全省 18 个市的 80 个县示范推广面积 86.25 万亩( 57.5 千公顷); 平均亩产达588 公斤( 8.82 吨 / 公顷),比常规栽培增产 96 公斤( 1.44 吨 / 公顷),增 19.5% 。

2007 年预计推广面积 150 万亩( 100千公顷)

2004-2007 四年累计示范推广 248.8699万亩( 165.91 千公顷)。

2 .2 2 .2 经济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显著

据测算,使用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扣除新增

肥料和人工投入外( 40元 / 亩 =600元 / 公顷),与常规栽培相

比每亩可增加纯收入 50 ~ 150元( 750 ~ 2250元 / 公

顷), 2004 年平均为 80元以上( 1200元 / 公顷), 2005 年、

2006 年平均分别为 97.2元( 1458元 / 公顷)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应用该技术还可有效提高稻米品质、减轻病虫危害,节省灌溉用水 20%-40%。

与免耕、杂糯间栽等技术结合,技术优势更明显,经济效 益更显著。

2.3 避灾增产效果突出

由于该项技术必须突出抓好旱育壮秧早栽促早发,提早了齐穗期和成熟期,能有效避过高温伏旱对水稻结实的危害,避灾增产效果明显。 2006 年,我省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高温伏旱危害,据调查,在高温伏旱重灾区,凡采用该项技术的田块,普遍亩增产 50 公斤以上( 0.75 吨 /公顷)。

3、推广应用前景

自自 20052005 年起, 该项技术被确定为四川水稻 年起, 该项技术被确定为四川水稻重点推广技术。省农业厅每年安排重点推广技术。省农业厅每年安排 10001000万元在万元在全省全省 4040个水稻生产大县重点推广这项技术,同个水稻生产大县重点推广这项技术,同时,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也将这项技术列时,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也将这项技术列为首选配套技术。为首选配套技术。 20062006年年 12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对四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对四川推广这项技术取得的显著成效做了批示。川推广这项技术取得的显著成效做了批示。 20072007年,这项技术又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年,这项技术又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要求在四川及其类似地区进一步加快推广技术,要求在四川及其类似地区进一步加快推广步伐。预计到步伐。预计到 20102010年该项技术在四川的推广面年该项技术在四川的推广面积将达到积将达到 500500万亩。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