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秀蘭 博士 生涯轉換期大學生參與生活設計生涯團體 之成效研究 研究生:賴怡臻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六月

生涯轉換期大學生參與生活設計生涯團體 之成效研究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 · 涯變動性的因應足夠的協助,許多生涯理論和職業的技能策略需要更站在個體如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秀蘭 博士

    生涯轉換期大學生參與生活設計生涯團體

    之成效研究

    研究生:賴怡臻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六月

  • i

    謝誌

    自從碩一開始就對生涯主題深感著迷,自從踏上生涯這個領域也不斷的反思

    與咀嚼自己的生命。這段寫作論文的歷程不是很容易,中間歷經很多反覆的創造、

    修正與耐心,也非常感謝一路以來愛我、支持我的所有人們,沒有你們,沒有辦

    法成就今天的我、更不用說完成這篇論文了。我從來都不覺得生涯是一件簡單的

    事情。還記得有一回,我在某個老師的演講中聽到對於「學生」這兩個字的解讀,

    即為「學習生命」、「學習生活」的角色,正當我正在思考著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

    的一位學生的同時,我恍然大悟,發覺我其實也同時就在經歷如何學習生命、如

    何學習生活的歷程中。我知道有而很多人想著生活設計,想不到十年後就不如想

    想眼前,因此想著每天可以怎麼過生活;然而,我的指導老師、從我禪修的人生

    觀也打開了我對於生活二字的侷限,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設計」或許是在這個

    求新求變與速食的紛亂世代中最需要的穩定與遠見。而我堅信當有更多的人對於

    自己的生命是負有使命與願景時,再回來看到自己的生活與適應,都會顯得更有

    價值。

    非常感謝田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也很感謝無數個心理學家、學者們的生命

    經驗與智慧的累積傳承,讓我有機會透過整理這些文獻的過程一窺生命的多元面

    貌,也透過這樣建構團體方案、與成員們的共構歷程中,讓我自己也創造、激盪

    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我也發現,我更能尊重與包容的角度來服務我的學生和

    個案。也期勉自己帶著這些學習亦步亦趨,為更多有緣的人點亮生命的燈,看見

    他們生命的獨一無二與可能!

    怡臻 2018/12/10

  • iii

    中文摘要

    研究者結合生活設計(Life-Design)模式與生活設計式團體(Life-Design

    Group)指南,設計出生活設計式生涯團體(Life-Design career group, LDCG)用

    以協助台灣大學生,並於本研究加以分析其團體介入的效果。本研究目的有三項:

    (1)探討生活設計生涯團體對參與成員的成效(2)探討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整體

    對參與成員造成的成效因子(3)探討促成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方案具有效果的關

    鍵活動安排。團體共邀請面臨生涯轉換期的七位臺師大大學生參與,透過兩位團

    體帶領者進行為期八周的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每次 150 分鐘。經過八周團體結

    束後一個月進行個別焦點訪談,後續根據訪談資料進行敘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透過生涯建構訪談引導、生涯期待的釐清、生命肖像的建構、團體療效因子的催

    化,例如人際支持、灌注希望等可以增進成員的生命意義感與生涯調適能力。在

    團體效果方面,可以歸納出幾個效果類別:(1)自我探究的深化、(2)生涯現況

    的接納與生命意義感的探究、(3)成員間共構歷程的生命覺察、(4)催化生涯行

    動的試探與想像、(5)成員間與他們和生態系統的相互覺察。

    除了質化的資料以外,本研究也採用生涯調適力量表與生命意義感量表加以

    說明與佐證成員參與團體後的生涯調適力與生命意義感改變情形。量化研究果發

    現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成員在參與團體後的生涯調適力分數有所提升。提升的向度

    主要為生涯關注、生涯控制與生涯信心;在生命意義感方面,也有半數以上的成

    員於存在意義感上也有所提升。而本研究的貢獻在於提供另一個後現代生涯方案

    的選擇來幫助大學生更有調適力、更能創造生命意義感來度過生涯轉換期。

    關鍵字: 生涯轉換 生活設計 生涯團體 生涯調適力 生命意義感

  • v

    英文摘要

    The effect of research afte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Life-Design career group during their career transition

    period

    Yi-Chen, Lai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Life-Design Counseling Model(Savickas,2009)

    and Life Design Group Guide(Barclay & Stoltz, 2016).Researcher combined above

    model and developed the Life-Design career group (LDCG)program for Taiwa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ddition, researchers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he group

    intervention.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in the study. The first is the LDCG effect on the

    each member. The second is LDCG general effect. The third is to explore the main

    activity arrangement in LDCG result in career changing.

    Seven NTNU college students facing career transition period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8 week sessions Life-Design career group. With two group leaders, a

    session last 150 minutes. After the sessions, researcher interviewed each group

    members. Interviews’ data were used in the narr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members'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sense of life-meaning were improved by the

    guiding of Career Construction Interview, clarifying the career target, formation of

    Life-Portrait and therapeutic factor of group counseling such as interpersonal support

    and instillation of hope.

    Besides, the general group effects were also found. Researcher summarize 5 group

    effect aspects:(1)the deeper self-exploration,(2)the acceptance of career situation

  • vi

    and the exploration of life-meaning,(3)the life awareness by the co-construction

    process among members,(4)facilitate the career imagination, attempt, and action (5)

    the member’s awareness associating with their own ecosystem.

    Besides the quality method,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lso used to show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group research.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AAS)and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MLQ)were used to measure individual changes and general group

    effects. The outcome showed that over half of the members have higher CAAS and

    MLQ scores after the group. The promotion was mainly about career concern, career

    control and career confidence. In terms of MLQ, more than half of the members have

    also improved on MLQ-P.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d another

    postmodern career group programs choices. LDCG empowe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career transition period and made their life be more adaptive, creative and meaningful.

    KEYWORDS:

    Career transition, Career group, Career adaptability, Life-Design, Life meaning

  • vii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青年的生涯轉換.................................................................................... 7

    第二節 後現代生涯諮商哲學觀...................................................................... 13

    第三節 敘說取向生涯諮商.............................................................................. 15

    第四節 生活設計(Life Design)模式........................................................... 21

    第五節 敘事取向生涯諮商團體...................................................................... 29

    第六節 生涯調適力的內涵與研究.................................................................. 39

    第七節 生命意義感的內涵與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1

    第三節 研究實施程序......................................................................................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 viii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 59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倫理議題...................................................................... 6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65

    第一節 成員的生命故事.................................................................................. 65

    第二節 團體效果類別內容分析...................................................................... 91

    第三節 有效團體方案活動內涵與反思整理.................................................. 96

    第五章 討論.............................................................................................................. 99

    第一節 生活設計團體方案成效分析.............................................................. 99

    第二節 本團體效果因子與理論的對話........................................................ 105

    第六章 反思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反思............................................................................................ 111

    第二節 本研究未來的展望............................................................................ 11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113

    西文部分............................................................................................................ 116

    附錄............................................................................................................................ 118

    附錄一................................................................................................................ 118

    附錄二................................................................................................................ 125

    附錄三................................................................................................................ 134

    附錄四................................................................................................................ 136

    附錄五................................................................................................................ 137

    附錄六................................................................................................................ 139

    附錄七................................................................................................................ 140

  • ix

    表次 表1 方案目標與CCI問句應用一覽表…………………………………………..124

    表 2 生涯建構訪談問句與說明…………………………………………………...17

    表 3 生涯調適力、生涯態度與信念、行為關係量表……………………………42

    表 4 近來學者對生命意義感的定義摘要表……………………………………...47

    表 5 研究參與者一覽表…………………………………………………………...52

    表 6 資料分析步驟示例…………………………………………………………...62

    表 7 七位研究者在生涯調適力與生命意義感的平均分數與標準差…………...87

    表8 類別─內容分析結果與各理論的對照一覽表……………………………...106

  • xi

    圖次 圖 1 轉換歷程的整合模式………………………………………………………...11

    圖 2 研究實施程序………………………………………………………………...53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闡述本研究之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並針對相關名詞作明

    確的界定,並加以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台灣大專生的現況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的後期,所以在此階段之生涯的探索與發展,對未來進

    入職場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袁志晃,2002;楊家穎,2003),而台灣近幾年來,

    隨著教育的普及,新的大專院校或新的科系陸續增設,使得大學錄取率將近 96%

    (教育部,2007),只是學歷的提高,畢業求職找工作卻越來越難。可見在現今

    高變動性的社經環境中,生涯轉換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是層出不窮。

    在大專院校的「生涯」困擾是大學生普遍的會到學生輔導中心求助的問題

    (田秀蘭、金樹人、林清山,1989;李曉燕,2002;洪立,2003;袁志晃,2002),

    從此可以看到大學生對自我生涯探索的需求。心理師等學校輔導人員在與學生晤

    談的考量上,也需要更能夠回應到個體本身面臨到社會變遷下所造成的生涯困境。

    有鑑於此,研究者認為在以往在生涯諮商領域上,單純強調職涯適配性的取向(如

    個案的興趣、價值觀、需求與職業環境的搭配探討)已經不足以提供個案對於生

    涯變動性的因應足夠的協助,許多生涯理論和職業的技能策略需要更站在個體如

    何適應快速變動的職涯環境來應用。

    二、生涯探索服務內涵

    大三大四的學生,畢業後即將要進入到職場的生涯轉換期,在這個時期正屬

    於 Super(1984)的生涯彩虹圖中的探索期,這個階段的大學生正在為進入就業

    市場或接受專業訓練,也開始更重視現實的考慮,企圖實現自我概念,並想將一

    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擇(金樹人,2011)。研究者發現在台灣地區的大學所

    提供的職涯資訊中心大多仍以提供職涯測驗、講座、企業參訪、職涯講座或實習

    媒合的工作為主,對提供大學生在探索與學習就業技能、了解職場環境方面的資

    源頗為廣泛;在學生輔導中心方面,較多是以滿足學生的個體化需求來協助學生

    釐清自己更深層的心理議題,例如自我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如何調適、各種針對生

    涯困擾的診斷。在這兩者都各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生涯輔導服務,但往往少了一

    環是幫助學生整合與建構出自己對於生涯的看法,更推展出行動。

  • 2

    在大專的生涯輔導工作中,常見的形式包括課程、測驗、個別諮商、團體諮

    商等,回顧近年的文獻,發現針對大學生的生涯個別諮商與生涯團體諮商是常見

    的生涯輔導策略,介入的效果研究成果頗為稀少,實為可惜。生涯團體不同於個

    別諮商的地方有三:(一)團體諮商相當重視成員間的互動,透過領導者的活動

    設計與帶領,運用關係,成員透過互動歷程也是很直接的獲得社會學習、人際學

    習的經驗。(二)團體諮商能一次協助較多的成員,特別在處理相同議題,但成

    員間擁有不同的因應方式時,彼此的分享的素材比個別諮商更加豐富,更符合時

    間效益成本。(三)Pope(1999)認為生涯探索團體在亞洲文化的社區中是一個

    類似支持性團體的形式,成員在他們生涯過程中處於相似的階段,此相似本身容

    易讓他們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團體。而團體諮商模式也提供了一個人際觀察、練

    習互動、拓展新觀點的媒介,幫助有相似議題的成員能彼此支持,在面對生涯轉

    換期可以得到更多的賦能與支持感(Yalom,1995)。由此可見生涯團體為台灣大

    學生進行生涯諮商的工作變得十分重要(紀雅惠,2005)。

    三、選擇適合的生涯團體諮商模式

    怎麼樣的生涯諮商團體方案比較適合現今大學生面臨的生涯轉換主題呢?

    近年來的強調多元文化、多元真實的後現代主義也貴為生涯諮商的趨勢。後現代

    的生涯諮商觀點,越來越將生涯擴充定義,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職業與性向的適配、

    不只是個人與環境的媒合,更多的探討在於諮商師如何協助個案發展出自己調獨

    特的生涯、並探討每個生涯選擇背後對於個體的意義感、個體如何在自己的生活、

    生命中發揮自我價值。此外,生涯調適能力也是後現代生涯諮商裡所強調的成功

    適應的指標(Savickas,2005),所謂成功適應的面向不只是單純被定義為一個好

    的職涯適配結果,其中包含諸多心理社會面項的整合。

    生活設計諮商模式提供一個較大、較廣的整合框架來帶領諮商師增進對個案

    脈絡與整合性的理解,也幫助個案探索自己的生涯意義與增進其生涯調適力。綜

    合以上,研究者根據生活設計式的概念設計生涯諮商團體,並期待能提供面臨生

    涯轉換期的大學生能接受更完整、更有效益的諮商服務。而本研究也作為拋磚引

    玉,提供一個後現代生涯團體方案作為大專院校的生涯工作參考,也將透過本研

    究的結果成效作為後續發展、穩固的生活設計理論基礎的團體諮商模式的研究支

    持。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試圖了解生活設計生涯團體對參與成員的成效與

    療效因子,根據訪談與資料分析的結果,整理並歸納出結論,並提供後續生涯發

    展實務工作者未來研究與實務做參考。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可細分為以下三項:

    一、探討生活設計生涯團體對參與成員的成效。

    二、探討生活設計生涯團體對參與成員造成的成效因子。

    三、探討促成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方案具有效果的關鍵活動要素。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包括:

    一、各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所得到的幫助為何?

    二、團體對成員的成效因子為何?

    三、有助於幫助團體成員的方案要素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生涯調適力

    生涯調適力也被視為一種自我調節的優勢或能力,能夠讓個體用來解決職涯任

    務中不熟悉、複雜和困難定義的問題。具高度調適能力代表個體願意與能夠以適

    宜的反應面對生涯的不穩定或轉換(Savickas,2012)。考量各國的社會文化背景

    差異,Savickas 與 Porfeli(2012)聯合 13 國學者,經研究結果融合社會心理觀

    點、個體發展任務、工作變化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將生涯調適能力分為四個重要

    向度,分別為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

    生涯關注(Concern)指的是個體對於自我未來發展的關注,且能意識對此發

    展的重視及準備程度;生涯控制(Control)指的是個體對於未來發展具有控制感,

    且相信能對自我建構的生涯負起責任;生涯好奇(Curiosity)指的是個體對自我

    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感到好奇及期待,且願意對此可能性進行積極嘗試與探索。生

    涯信心(Confidence)指的是個體對自我未來發展時所遇到之困境與挑戰具有克

    服之信心,為對自我能否適當處理之自我效能。

    當個體在面臨職業選擇、職涯轉換時,有生涯調適力的個體被定義為能夠關

    注自己的職涯未來、控制自己並為未來的職涯作準備。透過探索各種未來生涯腳

    本來展現好奇心、加強信心去完成自己的熱忱。擁有自信的個體能夠抱持著熱忱

    來迎接未知的挑戰,勇於面對自己的選擇並有信心能實踐其自我認同的生涯。

  • 4

    三、生命意義感(Meaning of life)

    本研究在測量與歸納生命意義感時,將採用量化與質性兩個面向的工具。量

    化的部份採用生命意義感量表(MLQ-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Steger et al.,

    2006),較強調個體本身對於生命的目的價值感,本問卷包含兩個向度。第一個

    構念代表存在意義(presence of meaning),即為個體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多有意義

    感;第二個構念是尋找意義(search of meaning),即為個體有多努力去找尋意義

    與理解他們的生命。此兩個構念代表意義感是一種個人的福祉與生存,也是人們

    能擁有目的、自我實現與創造有價值的目標,並了解自我存在的感覺。

    在質性的部分,則是用來弭補生命意義感量表不足的構念,即為另一個意義

    的連結性的部分(王正平,2012),意義的連結性強調個體追求與外在世界穩固

    的連結關係,當個體與外在世界以我們所預期的方式連結時,則能經驗到意義感

    (Baumeister,2002)。此部分研究者將透過訪談的方式蒐集個體在生涯探索團體

    過程中經驗到的意義連結,以及所闡述的生命故事中與他人建立的連結中來歸納

    出意義感的內涵。

    四、生活設計諮商(Life Design Counseling)

    生活設計是這幾年後現代取向的生涯諮商之一(Savickas et al.,2009),又稱

    作生涯建構的生活設計諮商。生活設計跟隨來談者和心理師對話和所建構的意義,

    鼓勵來談者發展自己的生涯認同,並展開生涯行動(黃素菲,2016)。

    生活設計諮商歷程包含共構、解構、建構三個不斷循環的歷程,來引導個案

    建構自己的生涯意義。生活設計諮商概念的三個核心元素是:關係(relationship)、

    反思(reflection)和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在關係方面,生活設計諮商認

    為諮商是兩個專家(案主與諮商師)一起對話、深入領會的過程。是一種在對話

    情境脈絡中的被接納、涵容與理解的感受,包含 Stern(2004)說的內隱無意識

    (implicit unconscious)的相知(我知道你會懂我,及我知道我能被懂),或是

    Bollas(1987)說的未及思考即知(unthought known)的理解(不必經過理性思

    考分析的熟知與理解)。

    生活設計諮商重視反思是因為所有的自我回顧,雖然都是聚焦於現在,但是

    過去的探索也很重要,過去的經驗都必須經由現在來顯現。因此,心理師反映來

    談者此刻如何說、因何而說、對誰說等,即協助來談者進入反思歷程。這些反思

    性的覺察,能顯出來談者的意圖,建構故事的方式,得以解構、重構或共構故事,

  • 5

    進而達到新的理解與自我更新。最後,生活設計諮商聚焦於意義的建構,敘說故

    事給來談者串接經驗的過程,並從中建構個人意義,而得以獲得新的觀點。生活

    設計諮商鼓勵來談者闡述目標、形成意圖並自我承諾來獲得生活意義感(黃素菲,

    2016)。

    五、生活設計式生涯團體

    生活設計式生涯團體有以下特點:

    第一,透過敘事的方式,個體更能貼近以敘說個體主觀經驗的故事來看待生

    涯轉換議題;第二,敘說透過主動反覆整理的方式,提供個體主動參與建構自己

    的未來獨特選擇,能促發個體面對生命的自主性;第三,透過團體共構敘事的歷

    程,能使個體有機會學習以旁觀者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涯敘事,更豐富生涯敘

    事的不同角色觀點、重新詮釋生命意義的內涵。而以生涯探索的形式進行,能夠

    讓成員在活動一開始能以較開放的心胸來談自己的生涯故事,探索也代表著引發

    參與者對自己的故事抱持好奇,激發更多未來想像空間。

    本研究的團體方案參考生活設計個別與團體諮商模式來設計,研究者將團體

    諮商的優點與個別諮商的深入加以考量,並更加善用團體動力與團體中人際情境,

    加以改良原先方案,以利團體諮商的當下能不只是採用個別敘說的形式,也可以

    促發更多團體成員間共構的機會。每次團體設計的理念與方案詳見附錄一與附錄

    二。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取的樣本為師大大學部的七位學生,難以類推至國內全體大學生,

    但本研究也非推論型研究,目的在於檢視生活設計式生涯團體的方案建構與探索

    其對於參與者的生涯成效,包含質性與量化兩個部份。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青年的生涯轉換、第二節為後現代生涯諮商哲學

    觀、第三節為生涯建構論與敘說取向生涯諮商、第四節為生活設計(Life Design)

    模式、第五節為敘事取向生涯諮商團體、第六節為生涯調適力的內涵與研究、第

    七節為生命意義感的內涵與研究。

    第一節 青年的生涯轉換

    國內學者針對生涯轉換做了許多不同面向的定義。汪光慧(2004)界定生涯

    轉換是:指經歷一段生涯轉折歷程後,個體生涯角色、生活或工作內容的改變、

    外在與心理狀態的轉變(包括價值觀、信念和情緒等)(引自劉慧屏,2008)。戴

    谷霖(2005)則認為:個體終其一生在各個人生階段間的轉折或是在所遭遇的事

    件中,所採取或經歷有關生涯中各層面的轉變,包括:角色、生涯、價值觀、信

    念、社會地位、學習和工作領域。劉慧屏(2008)認為生涯轉換是:個體在一生

    之中的某些階段歷程中,發生自我角色上的改變、生活或生涯狀態的轉變、內在

    心理(包含信念、情緒和價值觀)的掙扎及困頓和外在行為的改變等等自我位置

    的移轉,而這樣的歷程是與社會文化的脈絡有著交互作用影響的。

    從生涯轉換的研究中,我們可以見到價值觀與文化脈絡在生涯轉換中的重要

    性,也包含到許多因應角色的心理狀態轉變是需要關注的議題。

    一、當前青年生涯轉換現況

    面對現代 21 世紀的邁入後現代的台灣社會,外在求職環境的變動性與職業

    型態也日益豐富,許多求職者難以再像從前有既定的規劃、求職升遷的軌跡,個

    人所需要面臨的變動挑戰也越大。以台灣社會青年的就業狀況而言,在快速變遷

    的多元社會中,工作對於個人不僅具有經濟功能,也發現變動性加劇,然而,以

    往職業是發揮潛能及追求自我實現的功能更加難彰顯,可見生涯發展與職涯選擇

    乃人生發展議題中相當需要被重視之環節。根據鍾思嘉(2008)的歸納,臺灣大

    專校院學生對於未來職涯的煩惱來自「五不二缺一沒有」。「五不」是:不了解自

    我、不了解現實世界的運作與要求、不清楚所學專業與未來發展關係、不知如何

    處理理想與現實衝突、不知如何做決定,「二缺」是缺乏工作世界的資訊、缺乏

    動機與主動探索,「一沒有」是對所學專業沒興趣,結果造成大專學生在學期間

  • 8

    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進入職場後面臨學用落差等生涯困擾問題。此外,眾多

    大學生,雖經歷數年的探索學習及專業知識養成,仍可能因未經充分試探及釐清

    自己的涯及職業發展方向,於是在求學、升學或就業等階段,依舊對未來的發展

    感到茫然與困惑,進而衍生生涯猶豫、生涯未決定、生涯不適應(金樹人, 2011)。

    因此,面對當前生涯的不確定與變動性高的社會脈絡,生涯理論從原先的生涯計

    劃轉向設計觀點,需更多增添了個體主動參與、沒有一定答案、能隨著變動及時

    調整的內涵在內。

    在政府與學校跨單位與角色的合作上,有許多平台與方案都提供很好的平台

    系統。特別在大專院校的生涯輔導工作中,有許多提供大學生生涯服務的面向。

    教育部期待培養大專院校的青年五項素養:掌控力、執行力、建構力、開放力和

    生命力等生涯素養,用以提升基本素養、博雅素養、學習創新力、職場軟實力、

    專業硬實力等學術與職業知能,進而完成各項生涯發展任務:發掘志趣熱情、建

    立才幹資產、掌握資源網絡、勾勒生涯願景、實踐理想生活、展現行銷自我、準

    備適應職場、持續建構調整等,藉以消解、轉化現今臺灣大專學生的「五不二缺

    一沒有」現象。

    這些平台系統有賴具有生涯諮商與諮詢背景的專業人員,協助用貼近學生的

    文化與方案設計加以執行。本研究將探索在眾多生涯方案中,有哪些是給面臨生

    涯變動性高的青年而設計,並了解其是否能跳脫原先生涯計劃的思維模式,而是

    站在以學生設計為導向,協助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生涯,找到自己的志趣、發展

    生涯適應能力、開展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生涯轉換理論

    (一)Goodman、Schlossberg 與 Anderson(2006)生涯轉換類型

    將生涯轉換的類型分為三種型態,分別為:

    1.可預期的生涯轉換

    這些轉換為可預期的事件所造成,由生命中規範性的角色轉換所組成,例如

    高中升大學、自學校畢業開始工作、結婚生小孩。或是指生涯轉換之事件為個體

    期待且喜歡的(張德聰,1999 ; Brim & Rydd, 1980)。

    2.不可預期的生涯轉換

    這些轉換主要是因為不可預期的事件介入所造成,而這也包含了比其他轉換

    更多的危機與爆發性,引發其他一連串不在計畫內的人生發展。例如:個人因公

  • 9

    司組織再造,或是人員編制縮減,而被調離原部門,或是被資遣,皆屬於非預期

    行生涯轉換。

    3.不如預期的生涯轉換

    這些轉換產生主要來自個體所期望但卻未發生的事件,促使個體歷經了與所

    預期相反的生涯轉換,例如沒有實現的升遷願望。這些不如預期的事件,因與個

    體的期望不符,促使個體經歷生涯轉換,必須改變生活型態與對待人生的態度。

    (二)Bridges(2004)三階段論

    研究生涯轉換時,提出生涯轉換的三個階段,分別為結束(endings)、中立

    地域(neutral zones),以及開端(beginnings)。Bridges 主張,儘管一般人都習

    慣以「開始」作為生涯轉換的開端,如新工作的來臨,但 Bridges 卻認為任何一

    個開始或是任何一種生涯轉換都開始於某種結束,所以結束應當是生涯轉換的

    第一階段,而第二階段是在新的生涯開始之前經歷「困惑期」的模糊地域,最

    後才是新生涯的開端,將三階段分述如下:

    1.結束

    結束牽涉到對於事物或關係的放下。它包含了錯誤的認定、對某種事物的堅

    持或著迷、或是對於進展計劃的錯誤定向的放下。生涯轉換始於某些事件或關係

    的結束,但並非所有的個體都會經歷發覺錯誤認定或定向方面的歷程,但個體都

    會經歷對於舊有角色或生活方式的放棄,經歷過失去的哀悼悲傷,生涯轉換衝擊

    著個體原本認識的自己。在個體打破舊有的模式、放棄之後,不可阻擋的改變隨

    之而至。「不再是」是一個令人驚慌失措的字眼,個體不再是一位老師、不再是

    一位業務員,都令人感到恐慌。Bridges 認為,唯有個體將原本所認為的自己鬆

    綁,才能走過生涯轉換得到一個新的身分,並且認定這個新的身分。在第一階段

    的結束,個體經歷了就身分、關係的失去或放棄,而後進入了「困惑」卻沒有任

    何行動的中立地域。

    2.中立地域

    Bridges 所指的中立地域意指個體將過去習於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活動或例

    行事件為之暫停。個體卸下舊有的工作或角色,放下對於自己既有的假定、日常

    生活中需做的例行事件、或認定的關係,但也對於新的生涯尚未有任何進一步的

    行動。換言之,個體處在一個思索或困惑的中立地域,就像在汪洋中無舵的一艘

  • 10

    船,放棄舊有的路線,卻又不確切知道未來的方向在何方。

    3.開端

    第三階段的開端,也意味著生涯轉換的成形,於是一位醫生成為一位藝術家,

    一位家庭主婦成為一位不動產經紀人,一位不知應當選擇進入醫學系或社工系的

    學生確定了他的人生定向而做出了選擇。

    Zledich(1981)與 Minton Eversole(1992)撰寫 Bridges 生涯轉換的書評中

    都提到,Bridges 相信無論是個體或企業的生涯轉換歷程,都經歷失去,失去某

    些過去所能依附的關係或信念、或曾經存有過的未來架構、人生的藍圖。Bridges

    對整個生涯轉換作摘述,即是結束與開端,且在其中的中立地域夾雜著空白與萌

    芽的契機。

    (三)生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社會是動態複雜的系統,其中充滿隨機性與無秩序,似乎個人無法遵循理性

    的規則或規範來預測與控制(Duffy, 2000)。環境中的不可預測,讓個人生涯產生

    混沌,感覺無法保有長期理性上的生涯規劃,生涯決定縮短成階段性或短期結果。

    然而,個體可以彈性、開放的態度,加上創新方式,學習、嘗試挑戰新的生涯議

    題,逐漸發展出新的認知、技巧與行為模式,並能成功的連結自我與環境之關係。

    因此,生涯混沌的現象不可避免,但可以開放心胸來看待問題,學習從挫折的情

    境中,以保有彈性、不僵化的態度因應問題、解決困境。

    由於個人生涯發展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在以混沌理論為主要取向的生涯諮

    商方案裡,通常應包括幾個重要部份(Pryor & Bright, 2003, 2004):(1)持續的

    學習;(2)注意個人與環境系統的互動;(3)能透過經驗重新架構個人對自我、

    他人,以及週遭世界的理解;(4)有目的性的行動,意思是指個人處在混亂的世

    界裡能夠有秩序性但同時也是非預測性的行為功能。這四個部份是我們在進行混

    沌取向生涯諮商時應涵蓋的四個重要內涵。這四個部份也較能協助個案面對混沌

    生涯中的複雜、多變、不定等狀況,以適應這生涯發展必經的過程。

    (四)生涯發展歷程看生涯轉換

    在 Super(1984)的生涯發展階段與發展任務中,共分為大周期與小周期,

    大周期是橫跨人一生的廣度,分為成長(相當於兒童期)、探索(相當於青春期)、

    建立與維持期(相當於中年期)、衰退期(相當於老年期)。在這個大週期中我們

    又可以依照生涯成熟的發展程度看到小周期,每個時期間都有重疊的部分,不完

  • 11

    全受到年齡區分的限制,又可以再細分為不同階段。舉例來說,在 14-25歲階段

    為青年,在從高中要進入到大學必須成新的成長與探索新的環境,建立新的適應

    模式,到了大二大三後開始準備踏入工作世界,舊有學生習慣可能慢慢地衰退,

    繼而是新的工作角色的成長(例如打工實習的角色)。由其實在面對生涯轉換時

    期,會經歷一個新的小周期。(金樹人,2011)

    (五)Schlossberg(2012)生涯轉換整合理論

    Schlossberg統整了 Bridge(2004)、Hudson(1991,1999)、Bloch & Richmond

    (1998)、Lorenz(1993)提出的不同生涯轉換理論,歸納出三個不同的轉換階段,

    分別移入(moving in)、度過(模稜兩可階段、當中)、移出(moving out)(詳見

    下圖 1)。移入階段是指剛進入一個角色、關係或規則、假想,他們需要變得更熟

    悉系統的規則和期待。一但到了新的階段,所面臨的議題是如何去平衡自己的活

    動與生活,牽涉到自己如何感知到被支持、被挑戰,弄清楚這一串過程後,會需

    要度過一個比較長期的能量和承諾。在這個階段可能會引發很多疑問,例如:我

    正在做對的事情嗎?為什麼我會感到無趣?我可以對這個轉換賦予承諾嗎?在

    最後的移出階段,當需要離開一個比較熟悉的環境和人、或者是自己原先習慣的

    因應方式,會讓人感到失去平衡。

    移入(Moving IN)

    新角色、關係、規則、假設

    學習規則(Ropes)、社會化

    身份危機(Hang-over identity)

    度過 (Moving through:Betwixt or Between)

    閾限期、組成新的團體: 角色、關係、例行公

    事、假定;中立閾:在空洞(emptiness)和困惑

    (confusion)的階段;革新的循環;希望與靈性

    移出 (Moving OUT)

    分離或結束、角色的離開、不再

    參與的角色、關係、規則、假設

    圖 1 轉換歷程的整合模式(Schlossberg,2012)

  • 12

    二、國內生涯轉換因應相關研究

    Goodman、Schlossberg 和 Anderson(2006)認為影響生涯轉換的因素,通常

    是因應資源,而將影響因素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處境(Situation)、自我(Self)、

    支持(Support)和策略(Strategy),每一類別都表示一組因素或一個複雜的系統,

    四項系統又相互牽連循環,而稱為四個 S 系統(4S system), 因此以往不同的生

    涯方案可以針對這四個因應方式來做設計,例如:在國內,有針對成人的生涯轉

    換情形與協助其因應的方式效果做研究。張德聰(1999)指出,生涯轉換愈多次

    者愈能自我決定,生涯轉換之時間愈近其需要協助之程度愈強,生涯轉換解決方

    式中愈能與「諮商、輔導(機構)人員聯絡」者,愈能善用社會資源及親師友之

    協助解決其生涯轉換問題。此外,經過運用「焦點解決成人生涯轉換個別諮商方

    法」實驗後之受試者,在生涯之自我實現及生涯趨力;及家庭生涯適應因素等三

    個因素,後測顯著高於前測。整體而言,由各評量者之觀點對於接受「運用焦點

    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個別諮商」之諮商效果頗為肯定。最後也發現經過運用「焦

    點解決成人生涯轉換團體諮商方法」實驗後之受試者,於「自我控制、重要他人

    支持因素得分之平均數,後測顯著高於前測。整體而言由各評量者之觀點,對於

    接受「焦點解決生涯轉換團體諮商」之諮商效果頗為肯定。

    此外,透過敘說的方式介入生涯轉換,也有其效果。謝幸軒(2014)以敘事

    研究來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分享其生涯轉換歷程的生命故事,研究歸納出,參與

    者的生涯轉換動機、轉換歷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困境、協助自己度過生涯轉換階

    段的策略。其中結果發現透過參與者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發現在生涯轉換過程

    中確實帶來許多成長與改變,對個人造成的影響與意義可以歸納出五個主題:(1)

    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2)累積個人的實力與能量(3)面對生涯變動的彈性思維

    (4)因應挑戰與困境的轉念(5)逐漸明朗的人生價值觀。

    本研究所參考的生活設計諮商模式採用敘說模式進行,目的是希望採用個案

    的語言,說出最貼近自己生活的經驗,更使諮商師貼近個案主觀的現象場。而且

    在活設計諮商模式中的第一步即為諮商師協助個案引出轉換敘事(Savickas,

    2015),在這個過程中,個案的轉折處的生命經驗被聽見與梳理,更希望透過這

    個轉折點,引出個案對自己生命深度的覺察與理解,也讓諮商師更能深入協助概

    念化,更進一步透過方案設計與個案共構,建構出符合自己生涯價值判斷的生涯

  • 13

    抉擇與行動。

    看出後現代取向的介入能協助生涯轉換期的青年人,而敘說方式也相當有效。

    本研究更關注成年早期的大學生,在面對生涯角色轉變、即將邁入職場階段是否

    也能有效透過此取向獲得良好的度過與轉換。

    第二節 後現代生涯諮商哲學觀

    過去十數年當中,後現代主義無可避免地影響了生涯發展的研究。這些學者

    們採用了社會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視知識為社會性的建構。有別於以往的現代主

    義,他們認為一個人所見到的世界不再只有客觀一個真實,可能會因為個人的社

    會位置、個人的偏見、理論偏好等因素影響。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存在著多樣的

    現實,多樣的真理。以下將分別針對現代與後現代的治療觀點做比較說明:

    現代主義在科學、藝術及文學上的特徵是致力於超越事物的表面層次,尋求

    更深層的意義所在;而秉持現代主義之治療師即被期待達成兩件事:一是可以瞭

    解或解釋一些無法立刻在表面上看到其困難的事情;另一則是知道事情的真相,

    而後採取適當的介入方式(Pocock,1995)。過去主要的心理治療理論,包括分

    析論、行為論、認知論、人本論,即是在現代主義講求實證科學的背景下所發展

    出來的,認為在此脈絡下的諮商情境,當事人與治療師的對話過程是可以被概念

    化的,因而對其諮商情境提出以下的假設(Hansen, 2004):(1)當事人可以明確

    歸因其內在之經驗;(2)當事人可以藉由語言,傳遞其指認之內在經驗;語言也

    正確的描述當事人的原始經驗;(3)藉由專注當事人所傳遞的語言,諮商師能對

    當事人所欲傳遞的經驗有正確的理解;(4)當當事人的經驗被理解後,諮商師便

    以某一諮商理論之關於心理功能的普遍性規則來描述該經驗,而後提出正確或治

    療性的介入方法;(5)當事人和一般人一樣,擁有穩定的心理特質。因此,在諮

    商中的改變能夠類化到一般情境中。

    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迥然不同。Savickas(1993)認為至少有六種後現代

    思潮或作為,衝擊著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生涯諮商(金樹人,2016),分別為:不

    再有專家、授權取代適配、重寫大敘事、生涯是個人的專屬、生涯發展理論並非

    諮商理論、故事取代分數。說明如下:

    (1)不在有專家:諮商師不再是主流文化的代言人,而是成為文化工作者。所

    謂的文化工作者是指諮商師的位階不再是文化的代言人,知識的專家,轉移到與

  • 14

    個案平行的地位。諮商師鼓勵個案成為自己文化脈絡下的發言人,不再只是單方

    面要個案查看生涯資訊、接受測驗解釋的結果。當事人是自己問題的主人,諮商

    師不再只是幫忙當事人解決問題,而是幫助當事人找回自己的主導權,協助開創

    新的生涯空間,活出自己。

    (2)授權取代適配:以往適配的觀點隱含著社會化的內涵,不論個體的種族、

    性別、職業所屬,一個人必須謹慎的修飾自己已融入對應的群體,常常會見到個

    體為了適應而被迫放棄或隱藏自己的獨特性。後現代強調多元性的價值肯定,被

    接納、並沒有優勢文化併吞弱勢文化的沙文現象(金樹人,2011)。授權的意義,

    在於將適配的主導權放在當事人手中,讓當事人自行彩繪自己的人生藍圖。

    (3)重寫大敘事:大敘事指的是一種對社會現象的整體描述,以政治的角度來

    看,即為一種意識形態或主體思想。然而,在多元文化並存的後現代社會,大敘

    事並不存在於每個社會成員個體中,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描述並不能概括與應用

    到每個人身上。因此生涯諮商師的任務,越來越關心當事人個人的小敘事,包含

    在工作、遊憩、朋友、家庭等多元角色的分配與協調、個人的工作價值觀,這種

    諮商觀點接納了個體在面對不同社會情境的多元表現,也強調協助當事人找到工

    作、生涯對於個體本身的意義,重寫出可能比傳統大敘事更細緻、多元的小敘事,

    並讓這些個體的小敘事能有存活與展現的空間。

    (4)生涯是個人的專屬:一個人的生涯發展,是一種專屬於個人的發展。以前,

    職業輔導的客觀方法情調自我與職業資訊的獲得,忽略了當事人對工作與生命理

    解後所建構出來的主觀經驗與意義。因此後現代諮商由職業適配擴展至生命的設

    計,從一個面向的職業選擇議題擴展到對全人的關注,這樣全人的關注是深入且

    重視當事人的主觀世界的。Giddens(2003)強調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面對人生

    歷程必須以「去儀式化」(deritualize)和持續個人化(individualization)的探索和

    建構才能自我完成。Savickas(2013)認為個人化是自我建構(self-construction)、

    自我生產(self-production)、自我社會化(self-socialization)、自我組裝(self-

    assembly)、自我制度化(self-organization)的過程,以自己獨特的故事做為生涯

    錨固的根基。

    (5)生涯發展理論並非諮商理論:後現代主義興起,強調觀點論取代了主觀論

    與客觀論。當觀點論強調個體如何與諮商師共同詮釋、建構出自己的生涯意義,

    不再有一套客觀的標準。當事人決定一個未來的生涯方向,被視為是一種意義的

  • 15

    創造,一種安身立命的追尋,並不是一種發現,而是一種發明。因此,生涯諮商

    歷程即是一種意義的創造過程。

    (6)故事取代分數:上一個世代強調用分數來客觀測量一個人的心理特質、能

    力、所適配的職業,但往往因為要求精確而扭曲了一個人的本質。後現代生涯諮

    商兼顧心理測驗評估的客觀與主觀性,比起單純用分數評斷一個人的樣貌,更強

    調的是如何運用這些客觀的數字探詢出背後的原因。例如:興趣一方面是興趣分

    數,也可以是成長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後現代越來越強調當事人在敘說與探

    索生涯的自傳與意義的創造,諮商師將生涯當成一個劇本、故事,生涯諮商則是

    一個空間讓個案與諮商師共同為當事人的生涯敘說出一個故事,諮商師也協助個

    案重編故事。

    後現代的來臨,在生涯諮商領域的介入方式也隨之變革,以社會建構主義的

    為典範的生涯諮商,所採取的諮商方法稱為故事敘說(Narratives)(Russell, 1991),

    生涯諮商成了一個故事敘說與故事重寫的過程,是生涯為主觀經驗,視當事人為

    文本。而傳統的心理測驗的重要性被個人傳記所取代,諮商的目標著眼於生涯故

    事的再造,生涯意義的賦予(金樹人,2011)。

    第三節 敘說取向生涯諮商

    隨著後現代主義盛行之後,社會建構論的概念融入到生涯諮商中,強調個人

    所建構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社會建主義的觀點支持了何謂「真實」的個人感

    受,包含對問題的本質、勝任能力、可能解決方法的意識—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經

    驗中、與他人的互動中被建構出來的。世界上我們視作正確的事,並不是我們頭

    腦中的圖形或畫面得來的,而是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從關係的互動中來創造意

    義。人們透過談判、協定、比對的觀點等等各種協調方式來理解世界。從這點上

    看,關係先於所有可理解的事務而存在。對我們來說,直到有了關係,物質世界

    的物件和人才變得可以理解(Gergen, K.J., 2014)。由此可知,我們都是從關係中

    被建構出來的,我們似乎不完全是我們以為的自己。在我們建構自己的過程中,

    也因為有我們重要的關係的存在,讓我們奮不顧身地投入建構的過程。

    除此之外,社會建構論認為當事人的知覺、對事物的定義與意義,會隨著時

    間與他人的互動不同而有所轉移。而這樣的轉移是在脈絡中發生的,因此,意義

    創造不全是當為當事人逕自發展個人意義(包含解決之道)而無須涉及他人,更

  • 16

    重要的是回到當事人的生活脈絡、再去看到這些脈絡如何形塑當事人(Jong, P.D.

    & Berg, I.K., 2013)。

    生涯建構論是由 Savickas 所提出,是一個一綜合性理論,期待以建構主義為基

    礎,結合 Adler的個體心理學、Holland的職業選擇理論和職業人格類型,同時採

    用後現代的敘事技術,幫助當事人理解及解決生涯問題,使生命更加完善。(陳

    瀅媄,2016)。在此取向的生涯諮商中,目的是帶領個人進入主觀經驗世界,藉

    由互動的建構的歷程來達到自我探索與洞察。而生涯建構論強調終身、適應性的

    觀點來解釋個體發展性的差異,並且以更動態的元素來看待個體所從事的職涯行

    為。

    一、透過生涯建構論來建構生涯

    Savickas(2005)在生涯建構理論(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CCT)中,將

    生涯諮商著重在協助案主瞭解「職業性格型態」、「提升生涯調適力」與「探詢生

    命主題」。職業性格型態的探索目的是為了幫助個體了解自己適合做哪些工作;

    提升生涯適應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個體了解到要如何面對生涯發展議題;探詢生命

    主題的目的是幫助個案整理生命主題,探索這個生命主題為什麼對自己來說這麼

    重要。這個模式更為全面性的考慮到個體的生涯主觀經驗,包含澄清與理解他們

    為了甚麼(what)而活、個體如何(how)活者、他們為什麼(why)要如此活著。

    希望這樣的整合能夠幫助個體發展一個連續性的自我認同,更發展性地看待自己

    的生涯議題,並更能全面性的建構自己的生涯故事。

    此外,生涯建構論也主張在這樣的探索過程是透過個體去詮釋自我,進而產

    生生涯意義(Savickas,2013),在這個詮釋過程,是透過諮商師與個體的語言敘

    說,聚焦在個體的主觀經驗、行為和含思考反思,並協助其形成自我認同。所謂

    的認同是指個體在社會角色關係中如何看待自己。透過敘事的方式,個體也得以

    透過他者的立場來解釋其自我並在故事中自我覺察與理解,使得認同得以形成與

    呈現,此即為認同敘事(identity narratives)的過程。認同敘事具有其獨特性,能

    夠幫助個體建立自己的生涯目標,也可以藉此評估其生涯機會和限制。

    生涯建構論的生涯諮商模式致力於將當事人的不同生涯微觀故事,聚焦整理

    為一個有整體性、一致性的認同敘事,來幫助當事人了解過去、定義現況、展望

    未來。此諮商模式共分為五階段:建構、解構、重構、共構、行動。建構階段強

    調當事人的表達,在生涯諮商過程中,諮商師透過許多媒材、問句的方式引導個

  • 17

    案說出自己的職業故事以建構其生涯;在解構階段,重視顛覆個案原來對於自己

    職業故事的想像,藉由不同觀點去看待當事人的職業故事,並賦予新的意義;重

    構階段內容在於闡述,藉由詳細說明當事人的認同敘事以描繪其新的生命圖像;

    共構階段的內容在於改造,藉由澄清優先順序,鼓勵當事人修改其生命圖像,並

    建立清楚的目標與方向;行動階段的內容則在於行動,即採取具體的行動以創建

    更令人滿意的人生。

    在實務操作面上,生涯建構論採用生涯建構訪談(CCI,career construction

    interview),之前稱為生涯風格訪談(career style interview)或生涯故事訪談(career

    story interview),目的是欲突破以往的人境適配模式的生涯諮商,希望透過核心

    的問句能協助當事人探索自己的優勢、動機、興趣、價值觀、目標、適應力、職

    業人格類型,這些綜合面向不只能幫助當事人辨識生涯主題,更能提供當事人接

    受教育、選擇職業做決定的客觀線索,並能夠激發當事人從原先以往的被動接受

    資訊的角色,轉向主動探索、積極,成為自己生涯規劃的專家,替自己的生涯提

    出行動計畫。以下將細部的介紹生活設計諮商模式所採用的生涯建構訪談問句,

    並說明本研究方案設計如何使用這些問句的評估。

    表 2 生涯建構訪談問句與說明

    資料來源:曾瀅鎂(2016)

    類型 典型問句 說明

    角色楷模 1.在成長的過程中,誰是你

    最欣賞佩服的人?說說關

    於他/她的事。

    代表理想自我或主要的

    生命目標,並為生命中的

    核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雜誌/電視節目/網站 2.你有固定讀雜誌或看電

    視節目嗎?你看哪一本雜

    誌或哪個電視節目?你喜

    歡這些雜誌或電視節目的

    那些部分?

    指出適合個人風格的偏

    好環境。

    最喜歡的書籍/電影 你最喜歡的書籍或電影為

    何?告訴我它的故事。

    揭示與個人面對相同問

    題的角色,以及書中主角

    如何去處理問題。

    諺語與格言 告訴我你最喜歡的諺語或

    格言。

    提供生命故事的標題

    早年回憶 你最早的回憶是甚麼?我

    很有興趣去聽你所能回憶

    起來的,三件在三到六歲時

    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或是

    你能憶起更早的事。

    顯示個人所面對核心問

    題的。

  • 18

    CCI 問句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阿德勒諮商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會談與生活

    型態分析,但在訪談的技術上則結合了敘事取向的經驗性、關係取向,更著重脈

    絡性的理解案主的生涯脈絡而非僅有詮釋性的傾聽模式。所謂的生活型態會談主

    要包括某一些提供一些刺激問句幫助當事人表達出他們對於生涯選擇的意見以

    及各種經驗。這種刺激問句能幫助會談者更有結構的詢問出當事人的自我狀態。

    問句包含:角色規範、書本、雜誌、休閒活動、學校的科目、座右銘、雄心、決

    定。問完這些問句後,諮商師能藉由這些資料進行生涯型態評估,評估的面相包

    含生涯路徑、興趣、生涯路徑上的職業觀點、引導的小說(唐子堯,2006)。

    本研究除了早年經驗採用團體前的個別訪談進行外,將以上其他的 CCI 問

    句融入在團體方案活動中,並邀請小組成員每人發表、兩位領導者分別協助整理

    與歸納訪談問句的歷程,協助成員整理自己的生涯。故將個別諮商的訪談融入團

    體諮商的分享模式,讓自我探索也可以更加深與加廣,過程中也可以學習理解與

    傾聽彼此的志趣,引發團體共鳴。

    以下按團體順序,依序使用的 CCI問句與搭配活動設計加以說明:

    (一)早年回憶:

    1. 問句:

    你能回想當你在 3-6 歲時(大約是幼稚園到小一)發生的三個故事嗎?這

    三個故事是關於甚麼?你現在回想起此事的感覺?你為此故事所下的標

    題是哪個完整的句子?若要為這三個早年經驗快照,那麼快照下拍下的那

    一瞬間的畫面是甚麼?你會如何為這瞬間命名?

    2. 活動形式:個別訪談

    (二)角色楷模:

    1. 問句:

    從小到大,有哪些人是你仰慕或欣賞的?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女英雄?

    在你 3-6歲之間,除了你的父母之外,如果有三個你最欣賞的人,會是誰?

    他們可以是你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可以是真實人物也可以是虛構的人物。

    請說一說關於她/他的事,並說一說關於他的人格特質、個性或你欣賞的理

    由。

    (1) 你欣賞的是誰?你欣賞這個人的哪些部分?

    寫下三位與它們的特質於小卡上。

  • 19

    (2) 這三個楷模間有沒有類似的形容詞?

    如果有,把他圈起來,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共同點。

    (3) 圈出上述與自己相近的特質,並分享相近的理由與不相近的原因。

    2. 活動形式:提問、討論、小卡撰寫。

    (三)雜誌/電視節目/網站:

    1. 問句:

    從小到大,你有固定讀雜誌或看電視節目嗎?你看哪一本雜誌或哪個

    電視節目?你喜歡這些雜誌或電視節目的哪些部分?

    (1)說出一個你喜歡的節目並和大家分享你有多喜歡與喜歡的原因。

    (2)請你分享一次閱讀或觀看的難忘經驗。

    2. 活動形式:提問、討論分享。

    (四)最喜歡的書籍/電影

    1. 問句:

    請問你有自己喜愛的節目或故事嗎?這個故事來自於電視電影情節,

    或者是小說中的故事。

    (1)請你概述這個故事的背景(人事時地物),其中令你難忘的一句台詞

    或者是一個情節片段是?

    (2)這個故事吸引你的元素是甚麼?

    (3)如果你是自己剛剛說的情節中的主角,你覺得自己會展開怎麼樣

    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包含個三個部分:動機開端、轉彎(克服點)、

    結尾。請用第一人稱「我」作為開頭,敘說這個故事。

    (4)邀請你為這個故事命名。

    2. 活動形式:提問、討論分享。

    (五)諺語與格言:

    1. 問句: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誰的一句話讓你印象深刻,覺得相當受用?

    甚至至今你仍然常常想起這句話、常常在困難時用這句話提醒自己?

    (1)這句話是甚麼?

    (2)這句話是誰對你說的?或是你從哪裡得知的?

    (3)這句話如何回應你現今所遭遇的生涯困境?

  • 20

    2. 活動形式:提問、討論分享。

    二、從敘說中建構生涯

    (一)透過敘說建構生涯故事

    敘說為人的天性,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故事。而生涯敘事諮商著重生命故事敘

    說與重寫的過程,視生涯為個人生命故事中主觀經驗的總和,以當事人的故事取

    代客觀心理測驗數據的解讀,進而理解一個人的生涯全貌。生涯敘事即是對於個

    體生命經驗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表徵。例如:在過去的表徵中,可以是一

    段早期回憶(Adler, 1956),此種表徵可能代表著個體的生活方式原型、一種審慎

    的反應。而這些關於過去的表徵影響著我們對於未來的表徵,而這些表徵常透過

    故事的方式呈現(Cochran, 2006)。

    未來的表徵很難單獨存在,通常是奠基於個體過去與現在的生命經驗所建構。

    因此可知在形成敘事建構的過程中,通常包含三個階段。首先,以個人經驗和現

    在的經驗作為基礎,或模糊、或明確的構成一個他自認為應該如此的理想敘事;

    再者,透過現在實際的體驗、閱讀、與人分享和粗略的探索,個人可以釐清敘事

    中的各個考慮選項;最終,個案,會找出理想敘事適配的敘事選項,以確認它是

    涵蓋未來理想化願景的最佳敘事選項(Cochran, 2006)。

    (二)敘事建構生涯的歷程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進行歷程通常包含共構(co-construct)成員的生命故事,

    解構(deconstruct)沒有生產性的故事、替原先的故事增加多元觀點;重新架構

    (reconstruction)具有生產性的新故事。藉由這樣的過程能夠幫助成員從過去經

    驗、存在意義及未來行動的敘說故事中,顯露出「自我知識」,整合與理解故事

    中的象徵或意義,進而再發展出統整、融合自己與大環境的新故事。

    後現代生涯諮商相當重視溝通與語言建構的歷程,而生活設計諮商即採用敘

    說的方式進行。透過經驗過去與創造未來理想敘事的過程,能將自己的生命意義

    加以意義化。而最終希望得到的理想敘事是能夠讓個體對於生命擁有主導感

    (sense of agency)、將自己的理想敘事加以行動化(Enacting)。

    敘說取向的諮商內容與素材是相當廣泛的,包含書寫或敘說個人的傳記、故

    事、幻遊的內容,以及訪問或諮商的文本等等(Cochran, 1997)。較狹窄的定義多

    半以說故事為主。敘事是一個善用「語言」的學派,我們深知語言的力量,在敘

    說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很謹慎的反思自己的語言背後所反映的意義與文化是否限

  • 21

    制或貶抑了生命的多元性。對於語言的使用,敘事取向期待的是透過語言來開啟

    或豐富人的生命故事,因此,敘事取向的諮商也對於傳統的標籤化、批判、否定

    化、二元對立化加以反思。透過敘說,我們能夠對於很多的理所當然提出質疑,

    並增加一個可以討論的空間。透過治療師與個案一來一往的敘說的語言,反應的

    不只是真實,更是進一步創造真實。

    第四節 生活設計(Life Design)模式

    一、大學生何以適合生活設計模式

    為什麼對於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生活設計諮商對他特別有意義?

    文獻指出青年甫從學校到職場的接軌階段,會遇到很多挑戰。例如剛進到職場

    時礙於職位的關係,缺乏實質的權力去影響環境、去發揮自己所長;對於客觀

    的職場環境缺乏背景知識去應對;缺乏夠穩固的社會支持網路系統等等,這些

    挑對於青年來說都是很實際的。生活設計諮商模式中很強調的是人─境適配探

    索和協助青年整合自我內在資源以應對外在挑戰。

    二、生活設計諮商模式核心概念簡介

    生活設計模式的生涯介入方式結合了上節生涯建構訪談的技術,可以歸納為

    五個面向的思考包含:脈絡化的可能(contextual possibilities)、動態歷程(dynamic

    process)、非線性的發展(non-linear progression)、多元觀點(multiple perspectives)、

    個人的模式(personal patterns)。從這五個面向來看,已經納入知識論中對於社

    會建構論提到的情境化模式(contextualized model)。特別是將自我的知識和認

    同視為社會互動下的產物,其中的意義是透過敘說所共構出來的結果(Savickas

    et al., 2009)。以下分別針對五個面向做詳細介紹(王文欽,2014)。

    (1)脈絡化的可能性(contextual possibilities)

    案主的職業的認同,是長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的多

    元經驗而導致。因此該模式強調要能發掘案主的多元經驗。

    (2)動態的歷程(dynamic processes)

    Savickas等人引用美國勞動統計署2002年的資料指出,該國年輕人自16歲到36

    歲,平均換工作9.6次,幾乎每兩年就換一次工作,一生挑選一次的工作早成為神

    話,現實的矛盾是,諮商員提出傳統的生涯轉換資訊,不斷的開出某種特定的工

    作要求有那些能力等資訊藥方,而案主卻得不斷的換工作。所以生活設計模式聚

  • 22

    焦在協助案主能有建立在職場靈活因應策略的能力,諮商員需要和案主討論「如

    何做」而非「做什麼」。

    (3)非線性的進展(non-linear progression)

    既然後現代諮商員已無法依據案主的天資和興趣,而能預測其未來的生涯發展,

    因此諮商員在問題解決面向需要採取反覆的策略,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協助

    案主取得多元(polyvalent)的技術,更進一步的協助案主設計出他們的生活。

    (4)多元觀點(multiple perspective)

    20世紀個人生涯地位的決定與被辨識,被主流的社會規範型塑為先教育、後工

    作,最後才重視家庭。但是Savickas等人看到,21世紀西方社會,個體的真實有

    多樣性的成長,不同年紀的人都會回到學校,獲得訓練,人們均共同擁有多重的

    身分和主觀的真實,因此Savickas等人強調他們的諮商方法特別強調要貼近案主

    主觀與多重的真實,以多元路徑了解案主持續進行的建構與再建構後的多元人生

    經驗。

    (5)個人的模式(personal patterns)

    Savickas等人最後提到評估結果,確保諮商品質的重要。評估諮商成效時需注

    重將諮商中的不規則碎片型態(fractal pattern)予以模型化(modeling),諮商員

    要能有從案主提供、散佈多處的細碎線索、加以統整,賦以其中貫串意義的能力,

    或者找出案主一貫的行為模式,從多方面來評估結果。

    三、生活設計個別諮商模式內涵

    根據以上五個面向的思考,Savickas(2015)設計了一套生活設計諮商模式,

    目的是為了協助個案面對生涯轉換期的實務設計,整個諮商包含反覆建構、解構、

    重新建構、共同建構個案生涯敘事的歷程。起初,諮商師與個案共同從敘說的生

    涯故事中,尋找出當事人的生命主題。接著,諮商師將這個主題反映給個案,邀

    請個案進一步思索,引發出更多不同思考、創造出更多可能性,更進一步拓展個

    案自我故事的廣度,以回到個案目前的生涯困境,探討生涯困境與其生命主題的

    關聯。最後,在建構的階段,諮商師與個案共同回到前幾次所談到的生命主題與

    故事情節,將這些情節發展成未來的生涯的行動綱領,與個案推展出的生涯行動、

    期待的生涯結局。

    其中核心的元素是諮商師與個案的治療關係、個案的反思與意義建構(sense-

    making)。第一,治療關係中包含治療師與個案雙方,個案提供生命故事的腳本,

  • 23

    治療師是熟悉生活設計諮商歷程的專家。透過溫暖與安全的諮商關係,治療師的

    目的是透過移開阻礙的負擔讓個案更完整的了解自己。第二,生涯的建構與再建

    構包含個案的自傳式反思。諮商歷程中先從現在的自我開始探討,也反映了過去

    在某些層面上是由現在所建構而來。治療師透過描繪個案現在的自我和處境,來

    檢視故事的一致性與連續性。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個案能自我組織,並藉由暫時

    跳脫生涯問題來看自己的故事,得以回顧自己的反思。第三,意義建構能夠澄清

    個案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增強意圖,和鼓勵個案對自我的承諾。針對反思後新產

    生的敘事也能夠理解自己所要面對的全新考驗需要怎麼要的適應性行動,在這個

    過程中,個案是自己生命建構的自我授權(self-authored)者。

    在諮商歷程的安排上,大致分為四個部分:(1)引出轉換敘事(transition

    narrative)、(2)生涯建構初談(Career Construction Interview)、(3)重新建

    構生命肖像(Life Portrait)、(4)重新敘說生命肖像與展開生涯行動。整個歷程

    共會經歷二到三次的會談。

    第一階段,引出轉換敘事(transition narrative)階段是強調剛開始治療師需要

    以好奇的態度跟隨個案,聆聽他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必須評估個案生

    活敘事的內容和型態,並且透過一系列的生涯建構訪談(CCI)問句與個案共構

    出接下來的諮商目標。

    第二階段,生涯建構初談,治療師透過五個CCI問句來歸納主題,探索個案

    的生命主題並告知個案需要面對當前生涯轉換,並做出決策。此階段也透過串聯

    不同成員的CCI的解答,來準備建構出成員的生命肖像。Savickas假設案主在敘說

    其工作經驗的生涯故事時,會選擇性的強調特定的經驗而建立一個他們生活的敘

    說真實,生涯諮商師在聆聽個案生命敘事時,可以依循著職業性格型態、生涯適

    應能力和生命主題的的三條故事線來協助案主描繪出生命肖像。所謂的職業性格

    型態的定義為:「個體與生涯有關的能力、需求價值和興趣」(Savickas, 2005),

    此部分由連結;生涯適應性則是:「一個心理社會的建構,意謂個體在因應目前

    的和即將發生的職業發展問題、職業轉換過渡期、和個人創傷時的準備度和資源」;

    而適應的個體能適度的關切自己未來要成為一個工作者,對於未來的職涯,能增

    加個人的控制;對於探索可能的自我與未來的情景能顯示出好奇心,且追求抱負

    的信心越來越強。生命主題是指生命故事中最重要的部份。反應個案做甚麼對他

    人是重要的,此想法形塑個案的自我認同。一般來說,個體的生活經驗素材原本

  • 24

    是零星的散步在記憶中,但透過敘說中的脈絡與取捨,引導個案提出甚麼是重要

    的,以形成自己的價值範圍。此所萃取出來的核心意義傑為生命主題,這個主題

    與個案的生活目標有所連結,並能反映生命意義(金樹人,2011)。

    生命主題也可以定義為一個或一組問題的情感和認知表徵,它來自於意識或

    潛意識的感知或經驗,基本上來源是由個人在兒童時期的精神壓力所組成,因此

    個人為了解決上述所有問題,促發了適應的努力,進而試圖對已覺察的問題認同,

    並轉而成為對現實詮釋的基礎,以及和現實打交道的方法(Csikszentmihalti &

    Beattie, 1979)。

    在第三個階段,重新建構生命肖像時,治療師將前面幾個階段所收集到的眾多

    小故事腳本。治療師將個案所提到的許多生命事件視為一個一個情節(plot),

    並將眾多情節重新安排在不同的生命線上,並透過詢問個案在不同安排情形時對

    於自我、正在呈現自我的哪個舞台、下一個行動的腳本、如何開始的建議、對於

    轉換的看法,最後會形成一組生命組型,以及一段文字陳述,也就是最終版的生

    命肖像。生命肖像的架構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Self(自我)、Stage(階段)、

    Script(腳本)、Advice(建言)、Perspective(觀點)五個部分。也分別從第二

    階段的六項工作任務(附錄五)所蒐集統整與個案共同修訂而來。

    第四個階段是重新敘說生命肖像與展開生涯行動階段。本階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重新敘說故事:諮商師的目標在於重述生命肖像敘事給個案聆聽,

    並反映自己隱微發現但還沒有被個案覺察的部分,而個案也可以提供一些諮商師

    可能遺漏、但是對個案自己本身來說重要的句子與訊息。在第二部分,諮商師會

    表示生命肖像已經完成,透過加強個案看到新建構的觀點、不再感到失落與徬徨

    的生命現況,也同時核對當時來談的目標是否得到解答。諮商師也強化「意圖」

    也是個案生活設計中的目標,這樣子想要度過生涯轉換的意願是支持他後續面對

    生活與工作同樣重要的事。接著,也協助幫助個案做計劃、找尋接下來計畫的聽

    眾、確保個案能夠敘說自己故事給接下來的聽眾。最終的部份,還是拉回到行動

    的提醒,不斷的演練和計畫要搭配上他們的行動表現。

    四、生活設計團體諮商內涵

    根據上述生活設計諮商的精神,生活設計團體(Life Design Group,LDG)

    (Barclay & Stoltz, 2016)認為生涯團體諮商團體可以提供至少五種不同層面的

  • 25

    支持,例如:面對困難時的情感支持、透過幫助它們連結支持網路來擴充它們的

    職業整合;透過提升青年的自尊、特別是幫助它們看見那些不成功的實習、職場

    經驗如影響自己;最後,能夠幫助個體有效的運用生涯資源來幫助自己找到職業

    訓練的機會或是教育資源。

    最重要的是,生活設計團體透過實際的活動來幫助青年看見實際在職場環境

    上要如何應對、以及討論他們該如何實際的面對真實生活的挑戰,而這是在一般

    生涯諮商團體很難做到的。透過與諮商師、團體成員的演練、共同分享、彼此聆

    聽回饋,能幫助他們直接的學習到實質上自己有哪些能力符合職場需求、也可以

    從同儕、諮商師的眼中看到自己有不同面貌,更能夠協助自己用不同的觀點詮釋

    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更客觀的預演進入職場、或者是如何應對現有的職場壓力。

    透過敘事的方式,提供一個對話解構的空間,幫助青年找到更多不同生涯發展、

    因應方式的可能線,透過整合、將這些故事拉回到自己身上,更能完整的反應個

    體的生涯軌跡的連續性(Savickas et al., 2009)。

    生活設計團體也與上述生活設計式的諮商的三階段歷程相似。以生活設計團

    體(Life Design Group,LDG)(Barclay & Stoltz, 2016)為例,也是以高等教育

    場所為背景,目標是在於協助18-25歲,且整在努力申請學術方案或要另尋生涯

    軌道的5-8位大學生所組成。本方案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他們的生涯調適力、進而

    促成學生內在自我角色整合,最後,帶領學生找到未來工作生活的意義,並能從

    工作中活出自己有目標的人生。LDG流程的一個核心要素是每週由一個團體成員

    為主,領導者主要以此焦點成員進行生涯建構訪談,為其建構生涯情節(Savickas,

    2011)。領導者與偕同領導者帶領其他成員,從這些問句敘事引發出的微故事

    (microstories)中,一同串聯不同微故事間的連結,共構出此焦點成員的生涯主

    題雛形。此雛形能描繪出焦點成員隱含情感與目標的的生命主題、價值觀、熱情

    與認知地圖。

    團體領導者使用ThemeMapping(Stoltz&Barclay, 2015)的編碼做為來構建此

    為焦點成員的未來的生涯和生命故事的依據。 ThemeMapping是使用編碼類別和

    線索來組織成員CCI的回應的工具,此能幫助團體成員重新創作他們的生涯敘述

    和重新設計他們的生活(Barclay & Stoltz, 2016)。在團體中,透過集體紀錄與連

    結不同CCI問句拋出的故事,諮商師與記錄員更透過編碼、The Portrait Summery

    (詳見附錄六)的學習單來記錄每個成員的敘事。在此學習單中是將CCI問句為

  • 26

    出發,設計為四個向度的整理,分別為自我(Self)、情境(Setting)、腳本(Script)、

    Success formula(成功公式)。

    在The Portrait Summery的部分可以整體的看見每個團體成員的側面圖。而在

    團體結束後諮商師也會後續提供此重要部分通常與個案的生活目標有所連結,並

    能反映生命意義。在生命意義的深化與探討的部分,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亦即

    如何透過生活設計式探索團體能幫助個體對於自己的生涯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對

    自己的生命追尋有更不同層次的反思。

    在LDG團體歷程中有其時間限制,或許很難透過一次團體就能完成一個焦點

    成員的生命故事敘說、解構、再建構歷程。在Life Design Group Gide(Barclay &

    Stoltz,2016)中有提到,可以在團體前就則輔助以MCS(My Career Story Work

    Book)(Savickas & Hartung, 2012)學習單使用,先邀請成員撰寫個人的CCI問

    句,再進到團體中。再透過團體的力量來進行解構與再建構的歷程,進而釐清楚

    生命故事中最重要的部份。

    五、融入關係探討的生涯團體諮商

    本生涯探索團體結合生活設計個別諮商與團體諮商模式的優點,希望協助本

    地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覺察並反思目前的生涯轉換狀況態,並增進面對變動生涯的

    調適力。基於華人社會中的青年的特殊性,往往在重要的抉擇生涯時,很難不考

    量到自己所處的關係帶給自己生涯的影響,而生涯的意義感往往也體現在「關係」

    中。因此,生涯團體諮商也需要透過團體諮商的人際情境,作為反思生涯意義的

    素材。

    其特色如下:

    (1) 將生涯建構的概念融入團體歷程安排:八次的團體中以共構、解構、再建

    構的順序為基底安排方案。

    (2) 將生涯建構問句轉化為團體活動催化討論。

    (3) 透過探討「關係」來深化生涯意義感。

    六、生活設計諮商模式與團體的效果研究

    當在高等教育底下面臨生涯轉換的學生已經和過往時代不同,很難用相同的

    腳本來看待生涯。他們已經一頭栽進一個生涯相較不穩定的生涯軌道,職業轉換

  • 27

    也更加頻繁(Savickas et al. 2009)。他們必須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知識游牧民」

    來因應新的工作環境,擁抱更大的彈性與科技,來創造新的機會來提供價值。

    (Feller & Whichard, 2005)。他們必須學習如何掌管和定義他們自己的生涯軌道,

    參與終身的學習,和在一個能夠允許他們創造生涯的比較扁平的組織調適和全球

    化的社會。以下將舉出生活設計諮商模式如何協助不同族群的青年增進生涯調適

    力與其他面向。

    在集體的個案研究中應用了生活設計諮商來增進南非16-18歲學生的生涯調

    適力。五個參與生活設計團體的成員在經過八周的生活設計諮商歷程後,呈現出

    較好的生涯調適力,他們更能表述出自己在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

    涯自信等相關面向的改善與進步(Maree & Claire, 2015)。

    也有在南非種族的情境下,顯示六個經過生活設計諮商的參與者,經歷了生

    涯興趣側面圖、生涯建構訪談、生命時間線、影片剪輯、半結構的訪談後,發現

    能增加他們關係道德(relational-moral)自我的洞察。結果指出生活設計諮商能

    增進精細的個人發展(增進自我意識、集結發展增進關係道德自我的好處)與增

    進對工作環境情境裡的社會正義重要性的意識。(Maree, 2015)

    在生活設計中所用的生涯建構訪談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五點諮商效果:(1)

    改變生涯敘事;(2)提升生涯關注;(3)增進自我覺察;(4)提高自信心;

    (5)促進生涯決定,以下將分點說明。

    第一,改變生涯敘事。Di Fabio(2012)針對義大利大學生進行研究,讓實

    驗組接受生涯建構訪談,並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未來生涯自傳」前後測的變

    化情形。結果發現,實驗組在個人生活層面和專業層面有所轉變的比例分別為

    84%和90%,對照組則分別為6%和12%,此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個人生活層面或

    專業層面,經過生涯建構訪談的介入,大部分的學生對未來的生涯敘事有較為具

    體的目標。Rehfuss與Sickinger(2015)針對經篩選的九名低生涯關注和低生涯好

    奇的高中生,實施簡短版的生涯建構訪談,即只包含三個問題,分別是:角色楷

    模、格言或諺語、三個最喜歡的事物(包含書、電影、網站、雜誌、電視節目、

    興趣、課外活動)。而研究結果發現,其中七名學生在介入前後所撰寫的「未來

    生涯自傳」有明顯的轉變,這些轉變包括從一般領域和願望轉變為特定領域和探

    索,從一般性去轉變更明確說明、從茫然轉變為聚焦、從固定展變為開放。大致

    說來,他們的生涯敘事轉變為更明確、樂於接受新觀念、聚焦與主動探索。

  • 28

    第二,提升生涯轉注。Rehfuss、Del Corso、Glavin與Wykes(2011)針對18

    名年齡分布從20到55歲的參與者實施生涯建構訪談,結果發現,在兩周後的半結

    構質性訪談中,全數參與者皆表示生涯建構訪談幫助他們提升對生涯的關注,而

    且,其中83%的參與者至少進行了一至兩項的職業探索行動,包括尋找額外的資

    訊、和他人討論生涯計劃、利用電話或網路搜尋資料。

    第三,增進自我覺察。Ruhfuss等人(2011)的研究結果指出,有89%的參與

    者在追蹤訪談中表示,生涯建構訪談提升了他們對自己的覺察。他們在訪談中使

    用「洞察」、「了解」、「覺察」、「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促使我思考」等

    字句來描述生涯建構訪談對他們在自我覺察方面的改變。Maree(2015)根據4名

    背景相異之參與者對生涯建構訪談經驗所做出的評價,以主題分析法來分析生涯

    分建構訪談的生涯諮商效果。該研究結果指出,生涯建構訪談促使參與者對自己

    過去的故事有更多的反思與覺察,有參與者表示「以這種方式去回顧我的故事,

    讓我了解到,我確實已積成功地面對了這麼多的過渡期」、「我已經面對並處理

    了許多挑戰,而那些讓我更堅強」。

    第四,提高自信心。Maree(2015)以主題分析法評估生涯建構訪談的諮商

    效果,研究結果指出,有四分之三的參與者覺得自己變得更強大、更有彈性,其

    中一位參與者表示「在我們見面之前,我感到沮喪和無力。現在,我感覺精力充

    沛,並能採取措施從自己待的洞穴中逃脫。」

    第五,促進生涯決定。Rehfuss、Cosio與Del Corso(2011)針對諮商師所進

    行的研究顯示,有79%的諮商師指出,生涯建構訪談可幫助當事人看見生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