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第第第 第 第 第 第第第第 1.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2.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3.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2.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饮饮饮饮饮饮饮 饮饮饮饮饮饮 ,)

第八章 茶 文 化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 饮食文化 》 ( 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第八章 茶 文 化. 知识目标 1. 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2. 掌握茶的分类和历代名茶,了解茶具的发展历史和类别。 3. 熟悉中国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 技能 目标 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训,基本掌握典型茶艺的操作方法。 2.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掌握饮茶常用礼仪。. 《 饮食文化 》 ( 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案例引入. 王安石煮茶识假水,苏学士拜服老恩师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八章  茶 文 化

第八章 茶 文 化知识目标1. 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饮茶的起源与演变。2. 掌握茶的分类和历代名茶,了解茶具的发展历史和类别。3. 熟悉中国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训,基本掌握典型茶艺的操作方法。2.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掌握饮茶常用礼仪。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Page 2: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案例引入王安石煮茶识假水,苏学士拜服老恩师

相传北宋朝四川眉山三苏父子(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澈)同登科第,在京城文名大噪。苏东坡在衣锦还乡时去拜辞王安石,问恩师需要什么四川“方物”。这在当时的官场是普通礼节。王安石随口说:你回京时为老夫捎点蒙山顶上的茶和扬子江中游的水吧。苏东坡连忙应承,拜辞丞相,回四川眉山扫墓。回京前,专程到雅州拜谢雷太守的推荐之恩,又向雷索讨了经他监督精制的蒙顶茶作送王安石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从眉山买舟顺流东下,借与宰相取水之便,饱览三峡风光。 苏东坡在三峡山光水色的激发下,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舟中,当他一觉醒来,船已驶出三峡,忽然想起宰相的嘱托,忙叫船夫打水一罐备用。回京后,即叫家人抬上江水和蒙山茶去王安石府上交差,满心欢喜想得到恩师嘉奖,谁知事与愿违。当王安石闻到苏东坡送的茶叶扑鼻而来清香时,连声称:好茶 !好茶必须好水烹。他忙叫家僮涤器燃炉,把刚送来的水倒入壶中煮沸,先用一小白瓷杯,注入少许开水观尝,水质倒也清澈,但在杯底沉下极细的几点灰色小点,王安石脸色微微一沉,苏东坡见状,脸色陡变,忙正襟危坐,等待挨训。 王安石终究是大人物,喜怒不轻易表现在下级面前,他笑着问苏东坡:这水是取自扬子江中游吗?苏东坡不敢说谎,如实说了经过和取水地点,王安石见他态度真诚,就与他讲了取水的道理。王安石说:此江发源于雪山之巅,受天地的精华,水质最好,但上游水流太急,性冷不宜烹茶,下流流速缓,细小微粒沉浮水中,烹茶有异味,不宜用,刚才所煮之水杯底有杂物。王安石接着又说:中游之水,不急不缓,水味甘洌,是烹茶上品。苏学士诚惶诚恐,忙拜谢恩师指教。 从此,“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就成了好水好茶的标志了。

——四川旅游咨询网

Page 3: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第一节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茶文化的发展史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故乡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种植茶的国度,中华民族是最早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

(一)酝酿萌芽期 茶文化的萌芽较早。 茶在这一时期与儒、释、道诸家思想发生联系,饮茶开始与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茶文化也就开始萌芽。

Page 4: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形成与发展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来看待,创造了一套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的中国茶饮流程。陆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诸家思想精髓融汇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作为进行品德修养、陶冶情操的手段和方法,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三)丰富与成熟期 从宋、元、明一直到清代前期,中国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从茶树的栽培技术到茶的制造、品饮等诸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饮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艺能日趋完善,其造诣之深、操作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品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活动,并且形成了不同的茶道流派。

Page 5: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四)曲折迂回期 在清代,中国传统茶文化开始从文人茶文化向平民茶文化转变,并最终成为茶文化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茶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茶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接下来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中国茶文化不仅没有新的发展,反而倒退了。(五)复苏振兴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一度沉寂的中华茶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新世纪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Page 6: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饮茶史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一)茶的起源及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1. 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发现和饮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未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说法。陆羽依据《神农本草》等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饮茶起源于神农时代,后世在谈及茶的起源时,也多将神农列为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2.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 人类对茶的利用,大致是由茶食发展为药用,并逐渐演变成普通饮料。

茶园喷灌

Page 7: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饮茶风习的传播和发展1.饮茶风习的传播 汉字中的“茶”字,最早可见于《诗经》。西方各国语言中的“茶”,大都源于当时海上贸易福建泉州和广东广州方言中“茶”的发音。2.饮茶风习的发展 ( 1)煎饮法。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茶常作为祭祀用品。 ( 2)羹饮法。从先秦到西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 ( 3)碾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朝。 ( 4)泡饮法。此法从唐朝时开始,盛于明清以后。评审时查看汤色、茶形、香气、口感,引起饮者的极大情趣,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使用此饮茶方法。

Page 8: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第二节 茶的种类和名品一、茶的种类 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少。有的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命名,有的以茶叶的形状命名,有的因茶叶的加工方式不同而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Page 9: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茶的分类

Page 10: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1.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绿茶是鲜茶叶经高温杀青,然后经揉捻、干燥后制成的,特点是汤清叶绿。根据茶青、干燥方法不同,又有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之分。2.红茶 红茶是鲜茶叶经萎凋、揉捻,然后进行发酵,叶子变红后干燥而成,特点是红汤红叶。3.青茶(乌龙茶) 青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

Page 11: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4.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特点是汤色清淡,味鲜醇。5.黄茶 黄茶的基本工艺是鲜叶杀青消绿生黄,工艺特点是闷黄,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类。湿坯闷黄具体分为揉前闷黄、揉后闷黄和揉后摊放,干坯闷黄又分毛火后堆积闷黄和毛火后纸包足火闷黄。毛火后闷黄又有大茶(黄大茶)和小茶(黄芽)的区别,特点是汤黄叶黄。6.黑茶 黑茶的原料一般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堆积发酵的时间往往较长,因此叶色油黑或黑褐。

Page 12: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7.其他茶 花茶是茶叶和香花进行拼合窖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 紧压茶是以各种散茶为原料,经过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的茶叶。 萃取茶以各种成品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物,过滤弃去茶渣获得的茶汤,经浓缩、干燥制成固态“速溶茶”,或不经干燥制成“浓缩茶”,或直接将茶汤装入瓶、罐制成液态的“灌装饮料茶”。 果味茶是茶叶半成品或成品加入果汁后,经干燥制成的。 药用保健茶是茶叶与某些中草药或食品拼合调配制成的。 含茶饮料是在饮料中添加茶汁制成的。

Page 13: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二、中国名茶1.西湖龙井(炒青绿茶)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山区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故有“狮”、“龙”、“云”、“虎”、“梅”五晶之称。该茶的特点是:色绿光润,形似碗钉,藏锋不露,匀直扁平,汤澄碧翠,茶叶柔嫩,香高隽永,味爽鲜醇,故以“香清、味鲜、色翠、形美”而著称。2. 太平猴魁(烘青绿茶) 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猴坑该茶的特点是:味厚鲜醇,回甘留香,汤色绿翠明澈,冲泡杯中芽叶成朵,升浮沉降,与叶翠汤清相映成趣,并有兰花之香。

西湖龙井

太平猴魁

Page 14: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3.洞庭碧螺春(炒青绿茶)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的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该茶的特点是:花香果味,芽叶细嫩,色泽碧绿,形纤卷曲,满披茸毛。该茶采制于“春分”到“谷雨”时节,原称“吓煞人香”。康熙皇帝认为此名不雅,按照茶色碧绿,卷曲似螺,故命名为碧螺春。在谷雨节气之后所采摘的茶叶,因其芽叶逐渐长大,就不叫碧螺春了。4.黄山毛峰(烘青绿茶) 产于安徽省著名风景名胜地黄山。该茶的特点是:香气清高,味道鲜醇,芽叶细嫩多毫,色泽黄绿光润,汤色清澈透明。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Page 15: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5.六安瓜片(烘青绿茶) 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的金寨县,品质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为最优,故又称“齐云瓜片”。此茶由柔软的单叶片制成。该茶的特点是:茶味鲜爽回甘,汤色清绿明澈。6.信阳毛尖(炒青绿茶) 产于河南省信阳地区,以“五山”(车云山、震雷山、云雾山、天云山、脊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为主要产地。该茶的特点是: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芽叶嫩匀,色绿光润,内质清香,汤绿味浓。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Page 16: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7.君山银针(黄茶) 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该茶的特点是: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亮,芽壮多毫,条直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开水冲泡时,芽竖悬汤中,三起三落,蔚然成趣。君山银针清代被纳入贡茶。8.安溪铁观音(乌龙茶) 产于福建省安溪县,以铁观音茶树种制造出来的乌龙茶而得名。该茶的特点是:茶叶质厚坚实,有“沉重似铁”之喻,香高、味厚、耐泡。饮后齿颊留香回甘,具有特殊的香味。

君山银针

安溪铁观音

Page 17: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9.凤凰水仙(乌龙茶) 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该茶茶叶呈“绿叶红镶边”,外形壮挺,色泽金褐光润,泛朱砂红点。该茶的特点是:茶水味醇厚回甘,香芳烈持久,汤色澄黄明澈,以小壶泡饮,浓香扑鼻。10.祁门红茶(简称祁红) 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属于“功夫红茶”。该茶的特点是:茶叶外形细紧纤长,完整匀齐,有锋毫,茶味香气特高,汤色红而味厚,精制精造是“功夫茶”名称的来源。国际上把祁门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乌伐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

凤凰水仙

祁门红茶

Page 18: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第三节 茶 具一、茶具的历史 在饮茶大行其道、有专门的器具用来饮茶之前,茶具和食器、酒具是通用的。 唐代是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由于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尤其是以陆羽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学士的积极倡导,饮茶空前普及。同时,饮茶已不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要,更被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茶道”的高度。茶文化的兴盛刺激了茶具的生产和发展,使得茶具的生产技术日臻完善,茶具种类更齐全,质量更高,茶具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Page 19: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二、茶具的发展与演变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广义地讲,茶具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的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狭义地讲,茶具仅指泡茶和饮茶的用具。三、茶具的种类1.陶土茶具。2.瓷器茶具。3.漆器茶具。4.玻璃茶具。5.金属茶具。6.竹木茶具。7.塑料茶具。8.不锈钢茶具。

Page 20: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第四节 茶 道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的茶道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构成,总体基调是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一)共同特征 和谐与宁静;淡泊与旷达;礼仪与养生、情思。(二)个性特征 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道家茶文化具有明显的避世超尘思想;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

Page 21: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中日茶道的比较(一)茶道的源流之别 中国茶道是母体,是源。中国茶道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炉,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流派众多。日本茶道是分支,是自宋代始,在学习了中国茶艺、茶道的基础上,以禅宗茶文化为基础所创立的茶文化流派。经过不断吸收中国茶文化的精华,结合当地文化,日本茶道不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的茶道兼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体,是深植于实际生活而又远远高于这一生活的综合性文化形式。日本茶道则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至于儒家的“和敬”,吸收是有限度的。

Page 22: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三)茶道的美学意境有别 中国茶道以道家的阴阳五行与儒家的中庸原则为前提,重视和谐、宁静、平衡与雅致。日本茶道的审美情趣则要求不对称,以不平衡为前提。这种鲜明的对比,极大的反差,可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体会到现实生活的不平衡。(四)茶道的影响层面有异 中国茶道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博,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选择的余地,并不断加以发挥创造。日本茶道从文化传统与思想渊源来看是贵族的,从程式礼仪要求上说是属于上层社会的,故一般人不易学,主要流行于极少数人群之中,成为一种无大众性的精致和演示艺术。

Page 23: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一、饮茶礼仪 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人们在待客敬茶、盛饭、斟酒方面从量上掌握了一定的标准:“茶七、饭八、酒十分。”在饮茶上,各地有各地的不同礼仪,香港饮茶礼仪较多。

二、饮茶习俗(一)婚俗 古代的婚俗中,茶多用于聘礼。 婚礼上的敬茶之礼,仍沿用至今。

第五节 饮茶礼仪与习俗

Page 24: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何谓茶艺? 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和探讨茶业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巧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广义的茶艺是指……

1.按冲泡的茶类分:绿茶茶艺、红茶茶艺、青茶茶艺、 黄茶茶艺、白茶茶艺、黑茶茶艺、花茶茶艺。2.按饮用方式分:清饮茶艺、调饮茶艺。3.按主泡茶具分:壶泡茶艺、玻璃杯茶艺、盖碗茶艺。4.按活动主体分: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 民俗茶艺。5.按演示场合分:表演型茶艺、待客型茶艺。

茶艺的分类

Page 25: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摆放茶具 鉴赏茶叶 温洗杯具 投 茶

润 茶 冲 水 敬 茶 品 茶

绿茶茶艺流程(玻璃杯泡法)

Page 26: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祭祀 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祭天谢地古已有之,茶乡人祭祖,也要用茶作祭品。 (三)宗教 中国的“茶道”首先就是由唐代的皎然和尚提出的,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在茶中融进“清静”的思想。 (四)节气 在不同季节对茶的配制很讲究。 (五)祝寿

Page 27: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三、茶宴与斗茶(一)茶宴 茶宴又称茶会,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 日本的茶道就是根据我国茶宴的仪式逐步发展起来的。

Page 28: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斗茶 斗茶是在品茶、点茶及对茶品的鉴别和茶事的艺术文化中发展而来的,而其根本的利益动因则是商业经营活动。斗茶又称“茗战”,究其源则见于唐代。

“斗茶”是竞争、比赛,比的是茶品、汤泉,竞的是点茶之技艺。故“斗茶”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点茶”,尽管二者有时混同称谓。宋朝之后,“斗茶”之习渐行渐远,而“点茶”作为茶艺和茶道的技巧功夫、生活艺术却沿袭保留了下来。

Page 29: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第六节 茶与文化一、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中国人, 3000年以来在发现、种植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贡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作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之统称。 茶文化的内涵更多地表现为深层的精神层面,即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Page 30: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下面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文化的内涵:1.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3.制度文化 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制度文化。

Page 31: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二)茶文化的功能 茶具有多种功能,性恬淡清雅,口感爽适,提神益思。 茶文化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区域性四大性质。 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如生活实用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社会传承功能以及商品价值功能等。此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1.推动廉政建设。 2.促进茶业经济发展。3.增进人民健康。 4.建立和谐社会。

Page 32: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二、茶与诗词(一)茶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诗萌芽于晋,兴盛于唐宋。 就茶诗的形式而言,有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联句、宝塔、回文、顶真以及竹枝词、试帖诗、宫词等。 据统计,中国以茶为题材和内容的茶诗有数千首,盛唐以后的中国著名诗人几乎全都留下了咏茶诗篇。(二)茶词 词萌于唐,而大兴于宋。宋代文学,词领风骚。宋代茶文学在茶诗、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词这样一个新品种。宋以后,元明清及现代,茶词创作不断,但佳作不多。

Page 33: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三、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少咸宜、男女皆至的好去处。茶馆可称得上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 茶馆,在历史上又有茶楼、茶亭、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室等称谓。

四、茶政 茶政,是中国历代朝政对茶叶的行政管理措施或课税政策,主要包括贡茶、茶税、榷茶等内容。 贡茶是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实物税。茶税又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榷茶是一种官营专卖制。

Page 34: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本 章 小 结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酝酿萌芽期、形成与发展期、丰富与成熟期、曲折迂回期、复苏振兴期。人类对茶的利用,大致是由茶食发展为药用,并逐渐演变成普通饮料的。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少。其中,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 中国的品茗艺术,不仅注重茶本身的色香味形,还特别注重品茗环境的营造和茶具的选用,以领略茶的真味和饮茶的意趣。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和茶道。茶艺是形式,茶道是精神。有道无艺是空洞的理论;有艺无道,艺则无精。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几乎无一日一时不缺此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排名在后,但论起人们的需求与喜爱,茶叶可以排在前面。

Page 35: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一、名词解释1. 茶文化 2.绿茶 3. 茶道 4. 茶艺 5.名茶二、判断题1斗茶之风出现在唐代。( )2黄茶的加工分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3 茶馆是以娱乐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 )4白茶属于再加工茶类。( )5 “ 茶道”一词起源于日本。( )6 不管饮用哪种茶类,对人体都是十分有益的。( )7奉茶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 )8 中国的茶道源自远古的茶图腾信仰。(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树的国家。( )10 茶汤色泽与泡茶用水的温度无关。( )

复习思考题

Page 36: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三、选择题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其中酥油茶是( )的饮茶习俗。A维吾尔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回族2 “ 安吉白茶”属于哪一类茶?( )A青茶 B绿茶 C红茶 D白茶3 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专门关于泡茶用水的论述,书中认为最宜泡茶的水是( )。A泉水 B井水 C江水 D河水4 茶道精神是( )的核心。A 茶生产 B 茶交易 C 茶文化 D 茶艺术5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 )。A 《神农本草》 B 《大观茶论》 C 《茶经》 D 《茶录》6广义茶文化的含义是( )。A 茶叶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B 茶叶的物质及经济价值关系C 茶叶艺术 D 茶叶经销7泡茶和饮茶是( )的主要内容。A 茶道 B 茶仪 C 茶艺 D 茶宴8防止茶叶陈化变质应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含水量过高、高温和( )。A无光照射 B灯光照射 C漫射光照射 D阳光照射

Page 37: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9( )瓷器素有“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A福建德化 B湖南长沙 C浙江龙泉 D江西景德镇10 冲泡绿茶最好选用( )进行冲泡。A紫砂壶 B盖碗 C玻璃杯 D瓷壶11 古代文人茶艺的精神是追求“精( )清和”。A真 B廉 C美 D俭12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茶叶颜色深褐油亮,茶汤色泽( )。A橙色 B红亮 C紫红 D黄色13碧螺春的香气特点是( )。A甜醇带蜜糖香 B甜醇带板栗香C鲜嫩带蜜糖香 D鲜嫩带花果香14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 )的上升是生理上需要到精神上满足的上升。A喝茶到品茶 B 以茶代酒C 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D喝茶到喝调味茶15 “ 茶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中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A王褒《僮约》 B 陆羽《茶经》C王褒《茶经》 D 陆羽《僮约》16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及( )的黑茶类等,共六大茶类。A 重发酵 B 后发酵 C轻发酵 D全发酵

Page 38: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四、填空题1 人类利用茶叶的三个阶段是 _ 、 _ 、 _ 。2绿茶是鲜茶叶经 _ ,然后经 _ 、 _ 后制成的,特点是汤清叶绿。3 中国茶类中,属于不发酵茶类的是 _ ,属于半发酵茶类的是 _ 、 _ 、 _ ,属于全发酵茶类的是 _ ,属于后发酵茶类的是 _ 。4 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是 _ ,其作者是 _ ,世人誉为 _ 。5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 _ 、 _ 、蛋白质、 _ 等。6 茶叶的贮藏应注意 _ 、 _ 、 _ 等。7 茶叶冲泡过程中左右手要尽量进行 _ ,不可总用一只手去完成所有动作,并且左右手尽量不要有 _ 动作。8 我国绿茶由于加工方式不同可分为 _ 、 _ 、 _ 、 _ 。五、简述题1 茶具的种类繁多,从制作材料上区分,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五种以上)2名茶简述:西湖龙井(产地、品质特点、泡饮方法)。3 分列基本茶类并各举出两个茶品。4请简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5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原因是什么?6名茶必须具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7论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

Page 39: 第八章  茶 文 化

《饮食文化》(马向青,杨玉红主编)

六、技能题请按要求展示绿茶茶艺流程。1点香焚香除妄念;2洗杯冰心去尘凡;3凉汤玉壶养太和;4投茶清宫迎佳人;5润茶甘露润莲心;6 冲水凤凰三点头;7泡茶碧玉沉清江;8奉茶观音捧玉瓶;9赏茶春波展旗枪;10闻茶慧心悟茶香。一品用舌尖:浅尝细品感受茶的鲜爽;二品用口腔:让茶水在口腔轻轻停留一下,细品出茶的滋味;三品用喉部:感受茶香从喉咙蒸腾到鼻腔,体会茶的韵味,最后再抿嘴屏息,感受茶汤回甘。

Page 40: 第八章  茶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