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1 總體經濟學的發展. 12.1.1 賽依法則 「賽依法則」提出「供給創造需求」,為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礎。 賽依法則的表示方法有三: 1. 以物物交換為基礎、 2. 充分就業的保證以及 3. 無多餘貨幣的社會。 12.1.2 華勒斯法則 「華勒斯法則」提供一個可有效簡化分析總體市場均衡的基礎,。 以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為例,當前者達到均衡時,後者亦必同樣達到均衡狀態。. 12.1.1 賽依法則.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第十二章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Page 2: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1 總體經濟學的發展 12.1.1 賽依法則

「賽依法則」提出「供給創造需求」,為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礎。

賽依法則的表示方法有三: 1. 以物物交換為基礎、 2. 充分就業的保證以及 3. 無多

餘貨幣的社會。 12.1.2 華勒斯法則

「華勒斯法則」提供一個可有效簡化分析總體市場均衡的基礎,。

以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為例,當前者達到均衡時,後者亦必同樣達到均衡狀態。

Page 3: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1.1 賽依法則 賽依法則 (Say’s Law) 是根據法國經濟學

家 J.B. Say (1767-1832) 的看法而得名。其內涵常以一句話來表示,即︰「供給自創需求」 (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

其意義為:「生產出來的物品,自然可以找到買主,廠商不必擔心生產過多。」

Page 4: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賽依法則之表示 賽依法則

以物物交換為基礎,保證有多少供給即有多少需求 保證充分就業 社會中沒有閒置貨幣 (idle money)

古典理論的潛在問題 因其以「賽依法則」為基礎,對於需求面並沒有合理的

考量,也沒有適當地討論失業、儲蓄等課題 因此當失業、需求不足等課題真正出現而且持續存在現

實生活時,古典理論的基礎開始搖動,而給予凱因斯發揮的空間。

Page 5: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1.2 華勒斯法則 以法國經濟學家 Leon Walras 命名 如果整個經濟體系有 N 個市場,只要其中的

(N-1) 的市場已經達到均衡,則第 N 個市場也必定達到均衡的狀態。

透過此一法則,可讓多廠商生產多種商品的複雜經濟社會與單一商品的簡化世界,對於「均衡」具有相同定義,因此可大幅簡化分析模型的困難度。

Page 6: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2 古典模型的架構 12.2.1 貨幣功能與二分法

古典理論中,貨幣主要為「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與實質的生產、購買無關,因此只會影響物價水準。

因此「名目面」與「實質面」兩者全然無關的概念,即為貨幣在古典模型中可以全然分離的「二分法」。

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並不能增加經濟體系內產品及勞務的生產量,而只會造成價格等比例提高的效果,此即是貨幣的中立性 (neutrality) ,這也是古典學派,將總體經濟區分為「名目」與「實質」全然分離的二分法 (dichotomy) 的基礎。

Page 7: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2.2 古典學派的生產理論 古典學派的生產理論,係經由勞動市場而建立。

透過生產函數建立,建立勞動市場均衡,再導入貨幣條件,即構成物價水準與工資間的關係。

Page 8: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生產理論 - 勞動市場的均衡 勞動市場中廠商對於勞動雇用需求,係考量勞動的生產能力與實質工資兩個因素。 當勞動增加一單位投入時數所產生的產出價值高於所需給付的實質工資水準時,廠商則以增加勞動的雇用為有利。

因此廠商會以該勞動最後一單位投入所得到的產出水準,亦即是勞動邊際生產力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 是否等於支付的實質工資,以作為是否雇用該名勞動的準則。

Page 9: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勞動市場的供需 勞動需求曲線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下,勞動邊際生產力會隨著勞動人數的增加而呈現遞減,因此形成一負斜率的線,如圖12.1 之 Nd 所示。

勞動供給曲線 勞動供給者所願意提供的數量,則隨工資水準的上升而增加,因此而得一正斜率的曲線,如圖 12.1 之 Ns 。

均衡亦即勞動供需相等,而該雇用水準( Nf ),即稱為「充分就業 (full employment) 」 。

Page 10: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1 勞動市場之均衡

W

P

N0

Wf

P

S S

WN N

P

fN

d d

WN N

P

Page 11: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在自由競爭與勞動參與充分自由下,實質工資可保證勞動市場的就業量均處於充分就業的狀態。

由充分就業條件,透過具邊際生產力遞減法則特性之生產函數,可對應出充分就業的產出水準,如圖 12.2 。

若將貨幣代入經濟體系時,即可增加一個貨幣方程式,MV= PY,以多解一個未知數,即物價水準。

一旦物價水準可以決定,則透過實質工資,貨幣工資亦可以同時決定。

Page 12: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2 生產函數與充分就業所得

( )y f N

N

y

fy

0fN

Page 13: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貨幣與物價 圖 12.3 中, (a) 圖為勞力市場, (b) 圖為

生產函數,兩者均是與貨幣供給無關的生產部門。 (c) 圖是貨幣市場, (d) 圖則是名目工資與物價關係圖。

當充分就業量、總產出,貨幣流動速度不變不變,則物價水準之高低,完全受貨幣數量的影響 。

Page 14: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0

SN

fNN

W

P

f

W

P

dN 0

y

fy

( )y f N

fNN

0

y

fy

1M V

1PP

2M V

2P0

W

1W

2W

1PP

f

W

P

2P

(a) (b)

(c) (d)

圖 12.3 貨幣數量與物價水準

Page 15: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2.3 古典模型的建立 透過勞動市場、貨幣數量程式、以及資金市

場條件,建立古典模型,分別解決勞動雇用量、工資、生產量、物價水準、儲蓄與投資水準與利率。

此一體系分別透過( 12-1)至( 12-8)八個方程式來表示。

Page 16: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古典模型的建立 第一部分是第 (12-1) 式至 (12-4) 式

四個方程式可獨立地解決勞力需要量、供給量、實質工資及生產量。

第二部分是第 (12-5) 式貨幣方程式 其功用在於決定物價水準,透過貨幣方程式加入後,該體系即

可用以解答就業量、實質工資、生產量及物價水準的問題。 最後一部分是第 (12-6) 式至 (12-8) 式,即資本市場的三個方程式。 此三個方程式獨自成一個系統。它以儲蓄等於投資為條件,而認為當儲蓄等於投資時可得一個均衡利率。如此,依古典理論的構想,這三個方程式,得以解答儲蓄、投資及利率的三個變數

因此,即可建立古典模型。

Page 17: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3 凱因斯的理論體系 12.3.1 有效需求與就業

就業水準取決於勞動市場中廠商對於產品銷售金額與就業量,所形成的總需求函數 D D (N)與總供給函數 Z Z (N) 位置 ( 圖 12.4) 。

總需求函數為廠商所預期的產品銷售金額,與生產此一產品所需雇用勞動數量的關係。

總供給函數為廠商願意雇用特定就業量時的銷售金額,與市場可提供就業量之間的關係。

「有效需求」即是總供給線與總需求線相交時,所對應的預期交易金額。

Page 18: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凱因斯定義的總供需 總需求 D

當就業量為 N 時,由這 N 個人所生產的產品產量,所能銷售的預期金額。

因此,總需求函數為:廠商所預期的產品銷售金額與此一特定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係。

總供給 Z 使廠商願意去僱用 N人從事生產,所必須銷售的

產品金額。 因此,總供給函數為:會使廠商願意雇用特定就

業量的銷售金額與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係。

Page 19: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市場供需調整 當就業量增加時,因所得會增加,可期待的

產品銷售金額當更多,使DD逐漸向右上升。另一方面,若就業量更多,則廠商僱用這些勞力去生產的總成本亦隨著增加,亦使ZZ 向右上升。

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企業可期待的出售金額會超過所預期的總成本。故他們會雇用更多人,以便生產更多產品。如此,就業量會決定在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之點。

Page 20: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4 均衡所得及就業量之決定

0

D, Z預期銷售金額

均衡所得決定在總供給等於總需求之處

D

D

Z

D

DZ

fE

2Z

2DE

1D

1Z

1N 0N 2N fN 就業量N

總需求曲線( )D D N

Page 21: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市場供需調整 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點之預期賣出金額,稱為「有效需求」 (effective demand) ,例如 E點。依照凱因斯理論,廠商在有效需求點得最大利潤。

凱因斯認為,總供給曲線決定於生產技術與生產因素價格,具有明顯的調整僵固性,在短期內不會變更,因此會維持在 ZZ。因此,依這理論體系,增加就業量的唯一途徑,即是透過提振需求,提高總需求曲線的位置。透過政策,使有效需求更大,即可增加就業量。

Page 22: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3.2 有效需求的內涵 總需求的有效水平,主要決定於對消費財 (C) 與投資財 (I) 的需求,而政府與國外買主 ( 淨輸出 ) 的購買,則可在考量公共部門以及貿易發生的情形時加入。

消費傾向表示該社會的消費習性,主要分為自發性部分,與受所得變動所影響的誘發性部分。

投資則是受利率與資本邊際效率所決定。 由於凱因斯理論假設資本的數量不變,生產技術、

市場條件以及消費內涵為固定,因此該理論常被認定為短期靜態的理論。

Page 23: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3.3 均衡所得的決定 由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的點所表示

的所得,稱為「均衡所得」。

均衡所得水準可以用「 45度線法」與「價格數量法」決定。

Page 24: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45 線分析法 由於均衡所得之決定,須以總需求等於總供給為條件,若在總供需圖上繪出 45度線,則均衡所得必落在 45度線上面。

圖 12.5中,總需求函數D,實際上由四個項目所構成,即消費C,投資 I,政府支出 G,及淨輸出 (X - M) 。

假如總需求的意願很高,從而使總需求曲線與 45度線相交在超過之處,則這超過以上之所得增加均起因於物價的上漲。

由此可知,過多的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以及輸出淨額所代表的需求力量提高),可成為物價上漲的原因。

Page 25: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5 均衡所得決定 - 45 線分析法

E總需求

0E

D

45線

總需求函數

0Y fY 總供給 Y

Page 26: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物價與數量方法 將名目變數除以物價即為實質變數,因此,實質所

得乘以物價即成為名目總需求, D Py 。所以當總需求固定時,實質所得與物價水準二者即成相反關係 ( 圖 12.6)

總供給曲線表示總生產 ( 總供給 ) 與物價水平之關係。由於充分就業狀況,最高生產量也會在 Yf 處出現,由於產量已達最高生產量,已不能再增加,所以超過 Yf之後的任何總需求增加,祇會引起物價單方面的上漲(圖 12.8)。

Page 27: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6 總需求曲線

實質所得 y

P物價水準

總需求曲線D Py

Page 28: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7 總供給曲線

P物價水準

P

S

S

fy 實質所得 y

P物價水準

P

S

S

fy 實質所得 y

Page 29: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圖 12.8 均衡所得的決定及總需求的增加對物價之影響

P 物價水準 3D

3P

fP

0P

實質所得 y

S

0y fy

S

3D

2D

1D

1D

2D

Page 30: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4 簡單凱因斯模型 沒有考慮政府與貿易部門的分析模型,稱為

簡單凱因斯模型。 透過圖形分析,當預擬投資等於預擬儲蓄時,

總需求與總生產相等,亦可進而產生均衡所得水準。

當預擬投資與預擬儲蓄兩者不相等時,即會透過調整作用,使所得趨於均衡。

Page 31: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簡單凱因斯模型 (Simple Keynesian Model) 構成 在沒有政府部門與國外貿易情況下

總需求 E C I (12-9)總所得 Y C S ( = 總生產 ) (12-

10)(12-9) 式代表總需求, (12-10) 式中,Y 表示總生產或總所得。 C為預擬的消費需求, I 為預擬的投資需求, S 為預擬的儲蓄。

Page 32: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依定義,均衡所得為總需求等於總生產之特定所得 (E = Y) ,故其條件為 (12-9) 式等於 (12-10) 式。即:

E = C + I = Y C S 當預擬投資等於預擬儲蓄時,總需求即等於

總生產,而可生產均衡所得。 因為均衡所得須滿足總需求等於總生產的條件,故必須產生在 45度線上面,如此,總需求函數C I與 45度線相交之點,便產生了均衡所得。

Page 33: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例子 消費函數假設為 C = 25 + 0.75Y 儲蓄函數可得 S -25 0.25Y 假如廠商生產了 240 億元的總生產,而使國民所得

為 240 億元, 則預擬的消費為 205 億元( C 25 0.75Y ) 預擬儲蓄為 35 億元 ( S -25 0.25Y ) 預擬投資不受所得影響,仍為 20 億元 總需求為 225 億元 ( 消費 + 投資 = 205 + 20 = 225 億 )低於 240 億元的生產

因此,企業家會發現總生產超過了總需求,東西賣不出去,存貨增加過多,則自然導致生產的減少,而使國民所得減少。

請問,企業家要怎麼辦?

Page 34: 第十二章 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35SC I

130C

140

50

160C

205C

25 0.75C Y

45線

20S I

20I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80 240 億元 Y ( 生產 )

S, I

0

20I 20S I

20S

30S

2.5 0.25S Y

20I

億元 Y

( ) C I支出

0